新聞攝影擔負著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重任。但由于它與文字報道的方式不同,政策性攝影報道難免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制約。新聞攝影怎樣才能搞好政策性報道?
一是吃透精神,把握實質。黨在不同歷史時期都有它的中心工作,中心工作的部署安排都要出臺一系列重大的方針、政策。這些方針、政策是指導全黨、全國人民在一定時期內前進的航燈。作為攝影記者,要想搞好政策性報道,自己首先應弄通弄懂這些方針、政策,吃透精神,把握實質。如果攝影記者自己不懂政策,又怎能按政策、方針來搞好報道?又怎能讓群眾從我們的報道中去理解、體會、學習黨的方針、政策?
解決這一問題的惟一辦法就是學習。在學習的基礎上,還要深入思考,對問題加深理性認識。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只有達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把握事物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
二是要巧抓典型,善于用典型進行引導。新聞攝影最大的長處在于它直觀,能形成強有力的視覺沖擊,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也是新聞攝影政策性報道最大的優勢。為最大限度地發揮優勢,選擇報道對象尤為重要。巧抓典型,正確引導,事半功倍。1998年,中央十五屆三中全會出臺了土地延包這一重大決策。如何引導農民搞好土地延包成為新聞記者義不容辭的責任。當時很多農民觀望等待,對黨的政策持懷疑態度。作為攝影記者的我,在吃透中央精神的前提下,認真分析個中緣由,背著相機下鄉調研。濟源市坡頭鄉是革命老區,那里的農民率先搞起了土地延包。我選擇了一個70多歲的老農作為報道對象,拍攝了《有了土地延包證農民吃了定心丸》這幅新聞作品,除《濟源日報》采用外,《河南日報》在頭版報眼位置特大刊出,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映,促進了農村土地延包政策的順利實施。該作品獲當年度河南新聞獎二等獎。這幅作品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選擇了一個典型的報道對象。
三是找準新聞眼,避免枯燥。攝影記者搞好政策性報道,不能只停留在學習文件上。有的照片是擺好姿勢學文件,讓人看了乏味。既然是新聞報道,一定要具有新聞性。改革開放初期,黨的政策允許少部分人先富起來。在濟源市思禮鄉出現了一家羊毛衫加工戶,并很快致富。引導農民家家戶戶搞羊毛衫加工,不失為當地農民致富的一條好出路。根據領導的安排,我到思禮鄉去采訪。來到作坊看了看,覺得如果拍下來,只能是普通的一張新聞圖片,新聞性不強。這時,我向同行的鄉領導提出到一個羊毛衫加工戶家里去看看。潛意識告訴我,這里面肯定有文章可做。來到他家,他本人不在家,他的70多歲的老父親和家人正在忙著繞線。我主動靠近老人,問一些羊毛衫加工方面的情況。老人手捧線圈,喜滋滋地對我講:\"如今兒子比俺強……\"我及時按下快門,拍攝了《如今兒子比俺強》這幅作品,在《農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河南日報》等近10家報紙刊發。這幅照片的成功之處在于在政策性報道上找到了一個鮮活的新聞眼。后來這一帶家家戶戶搞羊毛衫加工,成為全國最大的羊毛衫加工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