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報道是塊難啃的\"骨頭\",尤其對于年輕的女性記者,愿意選擇跑科技的,并不很多。中國新聞界女記者出名的不少,但多數以采訪文化、教育、經濟、政治,包括體育等領域而成名,在科技天地里縱橫馳騁的女性,實在是鳳毛麟角。老一輩中,我印象較深的是,在中國科技新聞學會首屆理事會上被選為名譽理事長的人民日報記者柏生,她以采寫科學家見長。上海也有過幾位優秀的女科技記者,如上海科技報的毛秀寶、上海電臺的徐慰儂、解放日報的曹玉和等幾位老大姐,但都已退休。科技的深奧、枯燥,常常令女性同行們望而卻步;而女性的思維特點,有時對進入偏重抽象性思維的采訪領域,也確有一些障礙。但是,這一情況近年來得到了很大的改觀,年輕的女記者,一下子成了科技采訪的主力軍,并且冒出了好幾位出類拔萃的巾幗英雄,如解放日報的汪敏華、新民晚報的張弘和文匯報的張詠晴等。她們的作品,既有濃郁的科學氣息,又具有女性的特點。上海新聞界女科技記者群的崛起,反映了時代的進步和發展,確實令人欣喜。對于汪敏華和張弘的科技報道,一直是我們文匯報科技部學習、研究、分析的主要對象,而本文主要就張詠晴的科技報道特色,談點看法。
一、科技報道的靈魂,在于\"活\"。要使深奧的科技內容能讓廣大讀者要看、愛看,一定要寫活、寫生動,幫助讀者看到科學世界中富有理趣、包含科學美的一面。
有過\"學生記者\"經歷的張詠晴,是帶著她當時的一本新作《女孩子的抽屜》,走進文匯報科技部的。翻開她的\"抽屜\",斑斕多彩,充滿了女孩子的情趣,但與她面臨的這個科技世界,景色卻有些迥異。那么,是關上這趣味盎然的\"抽屜\",從此面對著那些生硬的數據、拗口的名詞,做起數字和文字游戲;還是在這科學殿堂的門口徘徊窺探,始終作為一個門外人?這兩種做法她都沒有選擇,而是走了\"第三條道路\":既要走進這個陌生的世界,又要用新聞記者的獨特眼光,采集能激發普通讀者對科學產生興趣的東西,使科學變得有趣,能讓廣大讀者所理解和接受。\"女孩子的抽屜\"要變成一雙\"女孩子的眼睛\",即能以女孩子的慧眼,觀察這一以男性為多、充滿了抽象性的科技世界,發現和捕捉到獨家的科技新聞,并以自己的纖纖巧手,編織工藝品般的構思稿件,給枯燥的科技報道帶來靈氣,形成自己的報道特色。譬如,建筑采用輕質新材料,她比喻為\"高樓瘦身\";一種金星合月的天文現象,被稱為金星月亮合跳\"雙人舞\";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比米粒還小、身披鎧甲的昆蟲新種,在她的筆下被稱為\"袖珍武士\";寫研究克隆羊的科學家,她信手拈來一個標題《與羊共舞的人》。當然,不僅僅只是比喻的應用,更在于采訪和寫作時的精心。譬如,\"喜看小雞破殼\",是報道高科技企業\"孵化器\"的,文章開頭這樣說:\"孵化\"這個詞近來不斷出現在跟養雞沒有什么關系的高技術領域,它的含義是對高科技產業化加以催化。昨天,在上海市信息產業成果展示廳,與會的專家、企業家、媒介人士,或多或少地聽到了\"小雞\"的叫聲。這樣的描述,生動、活潑,增加了科技與讀者的親和力。
二、科技記者應熟悉現代科技知識,了解當代科技發展趨勢,把握科技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善于發掘科技的人文價值,具有科技、文化、新聞的綜合素質。
把科技報道寫得生動活潑,實際上還只是成為一名出色科技記者的第一步,屬于基本功,要做到這一點,說容易也不容易,說難還算不上最難。作為科技記者,更難的是要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要了解當代科技發展的特點、趨勢和動態,并能從科學與社會的相互關系上,發現與捕捉讀者關心的新聞題材。當代科技發展十分迅速,新的成果、新的應用、新的概念層出不窮,作為科技記者,應該敏銳地關注這一切的發展,腦子里時時刻刻要有一根發現之\"弦\"。
縱觀張詠晴的科技報道,在步入記者生涯的第一階段,主要功夫是花在將枯燥的科技內容如何生動化上;而到第二階段,大致是她走上記者崗位后的第四五年,她的報道發生了一次新的飛躍,這就是她開始關注起\"大問題\"了--當代科學發展中出現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頻頻成為她報道的主題。譬如,防止科技炒作、關注科研道德、基礎科研國際化、生命倫理等等。其中不少重要問題,是通過她的報道,由文匯報在國內媒體上率先提出的,引起了科技界和各方面的重視,這明顯提高了文匯報在國內科技界的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關于防止科技炒作和人兔細胞融合問題的討論。
2000年,\"基因皇后\"陳曉寧所在的公司為爭取在香港上市,在國內大肆炒作。張詠晴與江世亮合作,在全國各大媒體中首次亮出批評旗幟,揭露了相關真相。文章發表后,接到了包括顧玉東、嚴東生等一批院士在內的大量讀者的來電和來信,認為文匯報記者勇氣可嘉。2001年9月,廣州中山醫科大學首創人兔結合方法克隆人胚,圍繞\"這一實驗是否褻瀆人類尊嚴\",張詠晴與駐廣州記者于明山一起組織了專家討論,連續發表6篇報道,由此在全國引發了一場關于生命倫理的大論戰。
近幾年來,文匯報科技部形成了一種良好的業務氛圍,就是經常討論、分析國內和國際科技發展的動向,從而能提出一些帶有全局性的、預見性的新觀點、新問題。著名的\"知識經濟\"觀點,就是1998年江世亮在對楊福家的采訪文章中首先提出的,其影響之大,已眾所周知。又如\"內容產業\"、\"循環經濟\"、\"大學是高科技產業的源泉\"等觀點,都是我們在國內最早提出的。這種氣氛,顯然對作為一名年輕女記者的張詠晴,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擴大了她的知識視野,豐富了她的思維方式,使她很快跳出了女孩子的\"抽屜\",大氣了許多。而更可貴的是,在這一轉變的過程中,她仍然沒有放棄對生動性、活潑性的追求,她的報道沒有因為關注了一系列嚴肅的科學問題,而變得學術化、專業化和概念化、空泛化。翻開她的報道,仍然充滿了新鮮、活潑的靈氣,令人愛讀。你看,她在寫《我科學家成功觀測到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奇觀》這樣一個深奧的科學問題時,這樣開頭:\"77年前,科學巨匠愛因斯坦曾預言:在極低的溫度下,原本雜亂無章的原子會突然以最低的能量狀態凝聚,其統一的頻率猶如'一群原子在齊聲歌唱'。這就是物理學界著名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近日,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宣布:他們用實驗方法成功地觀察到了這一科學奇觀,聽到了原子的'美妙歌聲'。\"賦予深奧的科學概念以人性化,這方面的探索,對于以突出教、科、文為主的文匯報,如何形成自己的風格和特色,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三、采訪的深入、寫作的\"精品意識\"和執著的事業追求,是年輕記者成長的重要因素。
張詠晴是幸運的,文匯報是國內著名大報,又具有自己的辦報風格和特色,這使得像她這樣的年輕記者,一進報社就獲得了一個能充分施展才華的良好平臺。但是,這些環境和條件畢竟是外因,同樣是年輕記者,成長和發展也不盡相同。張詠晴的成長,有著她個人執著追求和努力奮斗的內在因素。從旁觀察,有幾點給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以記者的良好素質和個人誠信,獲得科學家的信任,是做好科學記者的必要條件。跑科學新聞的難度,還不在于科學本身的深奧難懂,而在于多數科學家不歡迎采訪,他們對新聞宣傳有誤解和成見,對記者往往避而遠之。要消除科學家與記者之間的這層隔膜,最需要的是對科學家的理解和尊重。如你要理解和懂得他的工作、尊重他對內容的修改意見,等等。在這些方面,張詠晴是很注重的。在采訪前,她會盡量了解和熟悉一下相關的科學知識,以及科學家個人的資料;采訪回來后,也不是急著寫稿,而要先把采訪的內容消化、弄懂。成稿后,一定會把稿件傳給科學家看過,有時對方很忙,要很晚才能回來,而稿子第二天就要見報,她也會很耐心地等待著,直至對方把審定的稿件傳回來。為此,她在短短幾年中,就獲得了許多科學家的信任,與他們建立了很好的關系。
認真寫作,幾乎對每篇稿件都抱有一種\"精品意識\"。張詠晴對于寫每一篇稿子,都是非常認真的,就是一些幾百字的消息,她都會認真從事。作為部主任,有時難免要催稿,但催得再急,她都不會因此而草率、馬虎、匆匆了事。看她的稿子,總有一種賞心悅目、清新流暢的感覺。在稿件定稿之前,她還常常會把稿子先請我們看一下,征求修改意見在發稿之前。當我們對某一處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并在文字上作了一些修改后,她往往會對這些修改之處加以認真思考,最后的定稿,又往往會比我們的改動更生動些。正因為有這種認真、精心的工作態度,她的稿件會經常得到表揚和好評。去年一年,她獲得文匯新聞獎一等獎就達4次,并獲得上海好新聞一等獎。這些成績的取得,就在于她平時一點一滴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