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既是歷史的記錄者,更是新生事物的發現者;新聞的本質在于發現,寫作在其次。目前,新聞界持這種觀點的人越來越多。
但如何發現新聞?眾說不一,莫衷一是。比較權威的是新華社總編輯南振中同志在《中國記者》1997年第6期上發表的《積極開發自己的發現力》的長篇文章,以及前不久出版的《記者的\"發現力\"》的專著。所以,筆者一度認為:如何發現新聞是個大題目,不是什么簡要的公式可以概括了的。
但是,看了《新華文摘》2002年第一期轉自《發明與革新》雜志的一篇短文--《科學發現的公式》后,筆者的想法改變了。
《科學發現的公式》一文連標點算在內僅有790個字,卻將科學發現的主要內容簡化成\"放慢腳步以探索問題\"、\"仔細閱讀但不要讀得太多\"等5個簡單的基本原則,讀后有使人耳目一新之感。既然自然科學的發現尚有公式表達,那么社科范疇的新聞發現按理也可以找到一個清晰明了的表達公式,完成這項課題對新聞工作者特別是青年記者朋友不無益處。
記得一位偉人曾經說過,寫文章要短些、短些、再短些。這話是有道理的,文章寫得短,寫得簡要,就更具有邏輯性,道理更能說明白。所以按照這一思路和推斷,筆者結合自己30年的新聞工作經驗,將新聞發現的基本原則作如下簡要的概括。
從\"上頭\"與\"下頭\"的結合上尋找切入點。衡量新聞價值大小的最有效的辦法是將所要報道的線索放到全省、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去衡量、去比較,在比較中發現新聞從\"上頭\"與\"下頭\"的結合上確定報道題目,也就是常說的全局觀念。\"上頭\"是指黨的方針政策,\"下頭\"是指基層的情況,二者本質上并無矛盾,在\"兩頭\"的結合上找到了切入點,也就找到了新聞的感覺。
擴大思維和活動空間,以便尋找更多的參照物,在比較中發現新聞。一定要到事件發生的現場采訪,并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只有到了現場,才會觸景生情,打開思維的空間,引發種種聯想,網絡時代的到來并未改變這一新聞采訪規律。
主動與人交流,碰撞\"火花\"。相互交流是對事物本質再認識的過程,是發現新聞的重要條件之一。除了與被采訪對象、有關專家學者和獨到見解的人進行交流外,還要提倡記者與記者、記者與編輯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改進學習方法,帶著問題有選擇地讀書。如今是知識\"爆炸\"的信息時代,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有所學有所不學,急用先學。同時還要認識到,實踐經驗的積累是更重要的學習,要用心體驗生活,把感性的東西理性化,這樣才能產生化學反應,實現質的飛躍。
本文試圖以簡練準確的語言探討新聞發現的公式,其動機和愿望只是拋磚引玉,在新聞發現力的探討中貢獻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