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處罰
遺物罰款
為防止發生恐怖事件,莫斯科當局曾決定,乘客若將物品遺忘在地鐵車內,要罰款車票的50倍。
“醒覺運動”
美國波特蘭市的法庭對付開車的醉漢,采用一種稱為“醒覺運動”的妙方,將他送到酒徒和吸毒者聚集的“戰區”,給他們“醒醒酒”。被判到“戰區”的醉漢,先繳80美元“宿費”,然后住進臭氣熏天的流浪者宿舍,由輔導員介紹酗酒的害處和后果。第二天起床后,到一個令人倒胃的食堂跟流浪者擠在一起進餐。隨后到街上清洗滿街的臟物和收集破酒瓶等垃圾。最后是參觀一個醉酒人士的救治中心,看看他們漸漸恢復知覺時不斷嘔吐和抽搐的痛苦慘狀。
以“偷”制偷
美國田納西州法官布朗曾對被抓的小偷做出如此判決:“讓被偷的受害人到小偷家中取回等值的財物。”據稱,這種判決效果頗佳。受害人到小偷家,取音響設備者有之,取彩色電視機者有之,但最使小偷傻眼的是,有些屬于私人紀念性質的物件,如父母的遺物、女友的信件等也被公然取走,這使得下回他們賊癮難耐時,就不得不多一層顧慮了。
犯罪廣告
美國一個法官“發明”一種懲罰犯人的新方法:命令犯人在報紙上刊登廣告,內容是由犯人自述犯了什么罪,同時刊登他的一幅照片,以使人們一見他就避之大吉。
(金衛東摘自《生活與健康報》)
世界文學名著中的12生肖
鼠:《鼠獄記》,朝鮮李朝時代小說家林悌的作品。
牛:《牛虻》,愛爾蘭女作家伏尼契的長篇小說。
虎:《虎符》,我國杰出作家郭沫若的作品。
兔:《兔窟》,俄國作家列斯科夫的小說。
龍:《龍和龍的決戰》,朝鮮作家申采浩的小說。
蛇:《蛇結》,法國作家莫里亞克的小說。
馬:《馬的故事》,瑞典詩人達森的長詩。
羊:《羊脂球》,法國作家莫泊桑的小說。
猴:《猴子傳》,緬甸作家德欽哥都邁的長詩。
雞:《雞肋集》,我國北宋文學家晁補之的文集。
狗:《狗頭軍》,捷克作家伊拉塞克的長篇小說。
豬:《豬仔的倫理》,美國作家歐·亨利的小說。(邸志堅摘自《家庭百科報》)
干不同的事用不同的語言
位于歐洲中部、介于德國與法國之間的小國盧森堡,是個外籍人口眾多的國家。國民們為了辦事方便,除了掌握本地土語外,還得學習和掌握幾種外語,導致盧森堡成了一個“語言迷宮”。在幼兒園和小學,孩子們一般被要求學習德語和法語。進入中學后,他們又要學習第三種語言,一般為英語。盧森堡沒有自己的大學,青年們一般要到英、法、美、德等國家上大學、讀研究生。
由于語言復雜,以致盧森堡存在著許多有趣的現象:這里的法律是德國的,而宗教禮儀卻是法國的;報紙用德語出版,而學術刊物卻用法文印刷;電視節目一律用法語播送,但廣播則必須兼用法、德兩種語言。另外,你若不懂法語最好別進餐廳,因為菜單和票據都是用法文寫的。至于去議會聽辯論,你不但要懂法語,還要懂盧森堡土語。
最熱鬧的要數法院開庭審理案件。按規定,這里的法官審問被告人時要用盧森堡土語,法官口頭宣判要用法語進行,而判決書則必須用德文書寫。這種“三合一”的法庭語言,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
(江承騏摘自《小百科》)
趣話戴帽
在烏拉圭的科烈達鎮,已婚婦女一般不戴帽,只有未婚女子才有資格戴帽。
在安哥拉的塔巴、沙木辛達一帶,戴帽子是未婚男子的特權。
在瑞典北部一些地區有一種夫妻帽。白天由丈夫戴,夜里屬妻子戴,象征夫妻之間恩恩愛愛、情投意合。
在西班牙的貝爾梅斯,只有親人分娩、嬰兒降生的時候,家中大小才戴帽數日以示慶賀。
在匈牙利梅澤爾市,政府向每位年邁者發放精制的老人帽,戴著它可免費乘坐市內公共汽車。
在馬來西亞和泰國一些地區,客人進入主人房間,必須脫帽并將帽拿在手上,以示敬意。(周維邁摘自《特區文摘》)
肯尼亞女人娶女人
在非洲肯尼亞的一些部落民族中,至今仍然流行著女人與女人結婚的風俗。這種婚姻不是愛情的結合,純粹是為了繼承財產。在這種同性夫婦中,一方是一個不育的夫人,她通常年齡較大,擁有一些財產,但她想有一個孩子,特別想有一個兒子來繼承她的財產。另一方則是一個年輕的女人。為了婚后更便于控制“妻子”,這個年紀較大的女“丈夫”,通常會從本地或本民族中選擇她的“新娘”。按照傳統風俗,未來的“丈夫”要付一筆數目頗大的聘禮給“新娘”家,其價值與男子娶妻所付出的數目完全相等。婚禮之后,正式榮獲“丈夫”稱號的年長女人,就讓當地一個未婚男子跟她的“妻子”進入洞房共度花燭之夜,以便讓她受孕。當然,這個未婚男子是由“丈夫”事先物色好的。近年來,這種婚姻的內容稍有改變,允許年輕“新娘”自己選擇鐘意的男性。“妻子”由此懷孕而生下的孩子,即歸“丈夫”所有,是她的私人“財產”。不論碰到何種情況,孩子的生母——那個年輕女人都不能索要她的親生骨肉。自然,兒子在“丈夫”家撫養,用的是“丈夫”的姓氏。為了使這個奇特的風俗比較容易為現代社會接受,這種婚配也在進行改變。假如年紀較大的女人已有了一個女兒,她就會四處物色年輕貌美的女子做自己的“媳婦”,讓“媳婦”帶著男友進門匹配。“媳婦”生下來的子女,自然就成為“婆婆”——那個年紀較大的女人的孫輩。不論是哪種情況,有一點是永遠不會變的:即孩子的真正父親永遠不會被承認,他永遠只能藏在幕后。
(曉園摘自《視聽導報》)
中國中產的譜系
小資:他們離中產的距離最微妙——講究的是中產的生活水準,但錢不夠,打腫臉也要充胖子;鄙夷著中產的古板,但創意不夠,只好跟人家一樣每天按部就班去公司。但他們最有可能是未來的中產。
BOBO:波西米亞和布爾喬亞的結合體。做一個BOBO很難,他要有中產的收入和體面的工作,但又要有浪跡天涯的“浪人”情結,并常付諸實踐。不過——有錢了誰還睡地鋪?一到目的地就直奔五星去了。
白領:本來就應是中產,但現在,一提白領人們就想到小秘書、文員,只要不是當搬運工、不在餐廳洗碗的都自稱為白領了。他們距離中產,可能是零距離,也可能是地球與月球那么遠。
雅皮:特指繼嬉皮士之后興起的一類精英人群。他們與中產有難以割舍的關系,同樣都是青年才俊,同樣都是品位人士,惟一區別可能就是雅皮比中產小那么5歲10歲吧!
格調主義者:一種對中產特性的片面卻又別有用心的歸納。但很多中產者從來不看那些專門為他們寫就的時尚指南,沒工夫矯情地研究最新流行;而那些如饑似渴地按格調主義來打扮自己的,反而是小資。盡管他們錢總不夠花。
新生活人士:樓盤的宣傳廣告總是貼著笑臉說,我們最適宜新生活人士。誰是新生活人士?當然是有錢、有品位、有講究的中產們了。還不能太有錢,一把掏出幾百萬來買豪宅又顯得暴富了不是?真正的中產者會精確地計算投資收益。(海風摘自《山西家庭報》)
賺錢策劃
隔山打牛
學會與別人合作,而不是什么事都親自去做。巨大的財富通常是有眼光的帥才同多才多藝的智者通力合作的結果,真正的賺錢高手通常是善于利用別人的能力賺錢的人。
快刀斬亂麻
要賺錢必須學會迅速審時度勢,快速決斷能夠使你占據領先優勢。
窮追猛打
成功者往往是持之以恒、埋頭苦干的人,專心于目標并致力于此的人。要賺錢就不能怕辛苦。
膽大心細
世界上絕沒有萬無一失的賺錢之道。盲目隨大勢、貿然作決定都是不可取的。要避免失敗就要處處小心,躲開可能碰到的陷阱。
借雞生蛋
賺錢的機會稍縱即逝,看準了不妨借錢出擊。死守著有一分錢花一分錢的老觀念將難成大事。
行動迅速
無論在什么時候都要有時間觀念。拖沓的作風是賺錢的大敵,行動不敏捷很難適應現代市場的競爭。
小事做起
要賺錢就不能以小事為恥,志向要高,起步要實。穩扎穩打積累成功所需的力量,逐步發展。好高騖遠的人只能一無所獲。
要有創意
努力開發你的創造力,圍繞你的事業讓思維不受拘束地展開聯想。財富屬于那些有創意而又把新觀念付諸行動的人。
(劉誼人摘自《山西家庭報》)
美國千奇百怪的地名
美國的地名千奇百怪,來源和意義也令人啼笑皆非。
馬里蘭州有個城市叫“肺病城”;愛達荷州有座城市叫“瘟疫市”;亞利桑那州有個小城叫“墓碑鎮”;懷俄明州有個城市叫“睡覺城”。
假如你喜歡喝咖啡,密西西比州有個城市名叫“熱咖啡市”;如果你喜歡錢,還有一個城市就叫“金錢市”。阿肯色州的“墨水城”初建時,當地郵政局給每戶市民寄了一張意見表,讓他們給城市取名,以便集思廣益。因為意見表不能用鉛筆填寫,郵局便在表格下方注明:請用墨水寫。這造成了一些市民的誤解,竟在城名一欄填上了“墨水”二字。從此,“墨水”就成為這座城市的名字。
麻州有個城市建立后,當地有個人堅持叫它“廣東市”,理由是從該城市向下挖,能一直挖到中國的廣東省。此人有錢有勢,結果這個名字在市民大會上得到了通過。
北卡羅來州有個城市定名時發生了爭執,結果產生了一個極為荒唐的城名。在爭論過程中,有人說:“為什么不叫這個?”又有人說:“為什么不叫那個?”最后市民會上決定,這個城市就定名為“為什么不城”。
西弗吉尼亞州有個城市名叫“千金市”。原來,當初居住在這里的一戶市民,連生了20位千金小姐。這件事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千金”就順理成章地成了該城的市名。
密西西比州有個城市叫“鱷魚市”,僅僅是因為當年這里經常有鱷魚出沒。
美國隨便命名的城市太多,結果造成了地名大混亂,名為“曼徹斯特”的城市最少有20個,名為“羅徹斯特”的城市更達30個之多。
(馮秀強摘自《青年科學》)
日食五餐的奧地利人
漫步奧地利街頭,各式各樣的餐館、咖啡屋、酒吧林林總總。新潮餐館以其口味清淡的菜肴和點心吸引著眾多年輕人,而傳統餐館所提供的豐盛佳肴也頗受人們鐘愛,整個城市的居民似乎隨時都可以在外就餐。
奧地利的餐飲業如此興旺,與當地人獨特的飲食習慣不無關聯。奧地利人繼承了古羅馬人日食五餐的傳統。早上起來后,他們先用一些簡單的早餐,中午以前又是一頓包括魚或凍肉的便餐,接下來是一天中最重要的——常有四道以上菜肴的午餐,然后還有一頓備有面包和甜點的午茶,最后才是豐盛的晚餐。
奧地利人的飲食方法也與眾不同。他們喜歡將水果、魚、肉和醋混合食用,甚至還會把滾燙的調味汁澆在冰淇淋上食用。這種獨特的烹調方法繼承了古羅馬帝國的遺風,而在歐洲絕大多數國家早已失傳。(呂麗妮摘自《文摘周報》)
最值錢的簽名
第一,莎士比亞,17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英國著名的劇作家和詩人。他的簽名最珍貴,價值200萬美元,為世界第一值錢簽名。
第二,貞德,15世紀初葉百年戰爭后期法國民族女英雄。被稱為“世紀圣女”,她的簽名價值為150萬美元。
第三,當年在美國《獨立宣言》上簽字的除了杰斐遜、富蘭克林、約翰·亞當斯等人外,還有畢頓格云涅特,他的簽名價值20萬美元。
第四,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于9月率兵渡海侵入英國,加冕為王,稱為威廉一世。征服者給英國帶來歐洲大陸先進的制度和文化,加速了英國封建制度的形式。威廉成為征服者的代名詞,他的簽名價值12.5萬美元。
第五,中世紀查理曼建立了西歐早期的封建帝國,被稱為查理大帝。他簽名時還畫出與他姓名字母形態相似的圖形,因此他的簽名也高達12.5萬美元。
第六,哥倫布是15世紀中葉意大利航海家,開辟歐美航路的領導者。他的簽名非常獨特,往往要加上別出心裁的圖案,他的簽名也十分珍貴,價值10萬美元。
第七,穆罕默德于公元610年前后開始宣傳伊斯蘭教,后通過武力和宗教力量統一了阿拉伯半島,成為阿拉伯國家政教首腦。他的簽名價值為10萬美元。
第八,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畫家達·芬奇,他的《最后的晚餐》和《蒙娜麗莎》等畫對歐洲繪畫產生了較大影響,他的簽名價值7.5萬美元。
由此可見,收藏名人簽字也十分有意義,我國一集郵愛好者請毛澤東同志在一版《開國大典》郵票上的簽名就是無價之寶。
(唐德全摘自《山西家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