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為緩解國內外反對向伊拉克動武的壓力,向新聞媒體重提“零傷亡”的作戰理論時,包括美軍高官在內的世界許多軍事專家都不屑一顧。因為一旦向伊開戰,以美軍為首的北約最怕的不是伊拉克的生化武器,更不是裝備落后、戰斗力低下的伊拉克軍隊,而是擁有世界上最先進武器的美軍自己。美國國防部的統計數字表明,海灣戰爭以來,美軍誤傷率越來越高,而且,隨著武器裝備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這一數字也逐步上升。
海灣戰爭美軍24%的陣亡是由誤傷造成的
美軍的誤傷問題在海灣戰爭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共發生28起誤傷事故。美軍共傷亡614人,誤傷就占了17%。147名陣亡士兵中有35人是被美軍自己打死的,占陣亡總數的24%。北約盟國的士兵也是美軍誤傷的受害者。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共給多國部隊造成了9起空對地誤傷事故,打死11名盟軍士兵。
其中,誤傷率最高的是地對地和空對地作戰環境,英國國防部甚至認為地對地和空對地環境中的敵我識別是一個難以治愈的痼疾。尤其是當地面戰車發生激戰時,區分敵我的難度更大。美國的統計表明,在1990~1991年的海灣戰爭期間,地對地誤判造成了61%的誤傷。美軍被擊毀的裝甲車中,75%以上都是自己造成的。
1991年1月29日,伊拉克軍突襲沙特小鎮海夫吉,與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發生營級規模的戰斗。在雙方地面坦克戰車的近距離激烈纏斗中,一架前來支援的美軍A-10“雷電”反坦克攻擊機,沒有分清楚敵我就發射導彈,命中美國海軍陸戰隊的一輛LAV-24輕型裝甲車,當場斃傷9名美軍海軍陸戰隊員。
一個月之后的大規模地面戰中,美軍的A-10攻擊機故伎重演,又將地面進攻中的英軍車隊當成伊軍目標,輕松擊毀兩輛英軍的“勇士”裝甲車,車上英軍9死12傷。
美軍的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堪稱當今世界陸軍武庫中的佼佼者,擁有強大的火力和一流的電子偵察、通信設備,據稱能在漆黑的夜晚發現3000米以外的戰車并摧毀之。但在海灣戰爭中,沙漠中的沙暴等惡劣氣候使這些先進設備的性能大大降低,甚至發生過連一級規模的M1A1坦克對M1A1坦克以及其他型號美軍車輛的激烈“戰斗”,采用貧化鈾材料的炮彈使那些僥幸幸存的美軍士兵及其家人一輩子受輻射病的折磨,成千上萬名海灣戰爭老兵患上了“海灣戰爭綜合征”。
1994年4月,兩架美軍“黑鷹”武裝直升機載著聯合國工作人員在伊拉克禁飛區低空飛行。在此執行戰斗巡邏任務的美國空軍的兩架F-15C“鷹”式戰斗機誤判為伊拉克的“米-24”武裝直升機,并立刻發射導彈將其擊落,包括機組人員和乘客在內的26人無一生還。
美軍在阿富汗的行動誤傷不斷
2001年12月5日,美軍一架B-52轟炸機在轟炸阿南部重鎮坎大哈時,投下一枚重約2000磅(約合900公斤)的衛星制導炸彈。結果偏離目標,落在距當時正在地面作戰的美軍和反塔利班武裝約100米的地方,造成3名美軍士兵死亡,20人受傷。反塔武裝方面也有5人喪生。
2002年4月18日,在一次實彈演習中,美國空軍國民警備隊的一架F-16戰斗機將激光制導炸彈投在了加拿大軍隊的營地,結果當場炸死4人,傷8人。這次意外傷亡事故也是加拿大軍隊自朝鮮戰爭之后第一次有士兵在海外執行任務時死亡。
高科技是罪魁禍首?
24%和17%,這一數字和美軍從二戰到越戰不到3%的誤傷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是什么使武器裝備如此先進的美軍誤傷事故發生率如此之高?研究表明,高科技是罪魁禍首。
美軍士兵越來越依賴高科技武器的自動化
武器裝備的日趨現代使現代戰爭具有高速度、大縱深、快節奏的特點,給武器操作者的反應時間越來越短,一方面造成誤判的隱患,另外一方面也導致武器操作者越來越依賴武器的自動化。
配備激光和全球定位系統(GPS)后,美軍士兵常常會覺得與友鄰部隊很接近,在射擊時會顯得更加自信和輕率。
2001年12月5日,美軍一架B-52轟炸機誤炸美軍事件的起因,就是一名美軍士兵在更換所屬部隊GPS系統的電池時忘記重新設置坐標,這就意味著(從美軍飛機上發射的)炸彈直接投向他而不是附近的敵人所在的位置。
“零接觸”使美軍對戰場環境掌握的準確度降低
高科技使“前線”的概念變得越來越模糊。美軍壓倒一切的軍事優勢,使其可以利用準確的情報和高技術裝備,躲在敵人武器的有效射程之外,對敵方實施“超視距打擊”或“遠距離打擊”,這種“零接觸”戰術使敵方在戰場上對美軍造成的傷亡大大減少,但也由此造成了新的問題。用美國華盛頓全球安全協會會長約翰·派克的話說就是“這樣發生誤傷和其他事故的機會就增加了。”
“這種遠程打擊的缺點是對目標地形缺乏真正的了解,”美國退休海軍艦長兼五角大樓戰略學家拉里·西奎斯特說,“盡管美軍自詡擁有高級傳感器,能夠實現‘總體環境感知’,但是,靠這種方式只能對周圍的場景有一個極其模糊的‘感知’。”
他還特別提到了在阿富汗發生的一系列誤傷事件,并預測說“在伊拉克會發生更多的誤傷事件。”
戰機的復雜技術常常使飛行員難以駕馭
此外,美軍戰機先進技術的復雜程度越來越高,飛行員有時根本無法完全駕馭,這包括機艙內的駕駛和對外部環境的把握等。
曾是美國海軍F-18“大黃蜂”攻擊機聯隊首任隊長的一位海灣戰爭老兵回憶說,他曾經力爭將這種飛機改成雙座,因為多一雙眼睛就多一分保險。結果被他那些自以為可以單獨馴服這種飛機的同行們否決了(就是這種單座F-16飛機在去年4月誤炸了加拿大士兵)。
美軍對敵我識別系統的研發不重視
“美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致命武器的研制上,忽略了開發可以使美軍尤其是使不同軍種的美軍士兵相互溝通和交流的設備,”布魯金斯研究所的防務專家邁克爾·漢隆說,“指揮、控制和通信的研制遠遠滯后于致命武器的步伐。”
當然,夜戰的增加也是誤傷增加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弗吉尼亞州阿林頓列克星敦研究所的國防分析家丹尼爾·古雷博士指出,“盡管憑借著夜視儀美軍能夠在夜間看清周圍的一切。但是,我們并不總是能夠分清誰是誰。”
美軍士兵開槍的頻率大增
和自己的前輩相比,如今的美軍士兵在把子彈射出時顯得輕率多了,開槍的頻率大大增加。在二次大戰中,向敵人開過火的美國步兵還不到一半,美國陸軍研究機構和美軍歷史學家馬歇爾統計的數字更低:不到24%。這不僅因為美軍士兵的膽怯和缺少足夠的訓練,還因為他們中的許多人認為殺人是錯誤的——即使在戰時也是如此。
然而,近年來,美國國防部徹底改變了訓練條例,士兵們整天訓練的都是如何向人為事先定好而不是根據戰場客觀情況確定的目標進行條件反射式(而不是經過現場客觀判斷后)的射擊。
這種訓練方式造成的一個可怕結果是美軍士兵的開槍率從朝鮮戰爭時的55%上升到了越戰時90%。
“倒薩” 北約盟軍害怕與美軍搭檔
隨著美軍向海灣軍事部署的接近尾聲,“倒薩”戰爭一觸即發,可能與美國一道參戰的北約盟國,尤其是在海灣戰爭中吃盡美軍誤傷苦頭的英國越來越關注這一問題。
在海灣戰爭期間任一支英軍部隊指揮官,并親眼目睹美軍A-10攻擊機炸死英軍全過程的安德魯·拉彭特,最近指責英國國防部“嚴重失職”,沒有研制出足夠的“敵我識別”系統防止類似事故的發生。
在2003年1月初寫給英國《每日電訊報》的一封信中,他這樣寫道:“我們的那些參謀長和政治家們應該認真地考慮了,如果在可能發生的‘倒薩’戰爭中再次出現英國士兵被誤傷的悲劇,他們將如何向英國人民交代?”
其實,這也是讓美國官員聽的一個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