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平生撰聯不多,然而只要潑墨揮毫,無不見其非凡之才、高雅之氣,尤其是所撰挽聯,更飽蘸對戰友的深情,迸發出對敵人的痛恨,與其文章演說交相輝映。
清末光緒年間,名臣張之洞任湖廣總督,開辦新學堂,建設漢陽兵工廠,推行新政。中山先生對他甚為仰慕,在出洋歸國途中經過武昌時,曾登總督衙門求見張之洞,遞交的名片上寫著“學者孫文求見之洞兄”。
門官把名片送了進去,張之洞詢問來者是何等模樣的人,門官回答是一介儒生。張之洞見求見之人沒有任何頭銜,竟敢與他一品大員稱兄道弟,心中十分不快,便提筆在中山先生的名片后面寫了幾行字,叫門官送了回去。孫中山先生接過退回的名片,只見上面寫道:
“持二字貼,見一品官,儒生妄敢稱兄弟?!?/p>
這分明是一幅對聯的上聯,且流露輕蔑之意。孫中山先生微微一笑,向門官借來紙筆,針鋒相對寫了幾行字,請門官再呈上去。張之洞接過,只見上面寫道:
“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布衣亦可傲王侯。”
張之洞一看續聯,大有居高臨下泰山壓頂之氣慨,不禁大吃一驚。心想此人不但才智非凡,行文不俗,而且字里行間透出一股軒昂高雅之氣,日后必成大器,于是急令門官大開中門迎接。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在清政府內進行革命活動的同盟會會員徐錫麟計劃與秋瑾同時在安徽和浙江兩省起義。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槍殺安徽巡撫恩銘,起義失敗后被捕,恩銘之妻妾剜其心以祭亡夫。后來,孫中山先生為此撰聯吊唁:
“凡心一點祭余肉,白骨三年死后香?!?/p>
上聯怒斥清廷官吏不過是世上多余的行尸走肉罷了,下聯盛贊壯士一片丹心,名垂青史,百世流芳。
不久,鑒湖女俠秋瑾亦在大通學堂被捕,她堅貞不屈,從容就義于紹興軒亭口。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先生親臨烈士犧牲處默哀,并題聯悼念:
“江戶矢丹忱,感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熱血,愧我今招俠女魂?!?/p>
上聯追憶盟友留日江戶(即東京)時的革命斗志,下聯緬懷崇敬女俠壯烈獻身的精神,文辭凄婉,情真意切。
1913年3月,國民政府國會開會前夕,革命家宋教仁在上海被竊國大盜袁世凱指揮趙秉鈞派人刺殺身亡,孫中山先生萬分悲憤,擬了一副血淚交織的挽聯,既是擲向袁世凱的投槍匕首,亦是對革命家之死的偉大意義的高度評價:
“作公民保障,誰非后死者;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黃興是我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在日本期間擁護孫中山先生組成“中國同盟會”,任執行部庶務,先后參與或指揮過多次武裝起義,后被推為革命軍總司令、副元帥。他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僅次于孫中山先生,人們常以“孫黃”并稱。為了推進革命,他倆忽聚忽散,四處奔波,孫中山先生曾以“贈別克強同志”(克強即黃興)為題撰寫一聯:
“安危他月終須仗,甘苦來時要共嘗。”
中山先生集杜甫詩句為聯,對仗工整,寓意深遠,表達了對臨別戰友的倚重、勉勵和情誼。
1916年,近代軍事家、討袁護國軍將領蔡鍔在日本病逝,舉國哀痛,孫中山先生聞訊,尤為悲痛,遂撰聯挽悼:
“平生慷慨班都護,萬里間關馬伏波?!?/p>
“班都護”,指東漢名將班超,曾慷慨投筆從戎,使西域50余城獲得安寧,官至西域都護,封定遠侯?!榜R伏波”,指東漢馬援,曾任伏波將軍,封新息侯,他留給后人的一句名言是:“男兒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睂O中山先生以安邊定邦的班超、馬援來喻蔡鍔將軍,用典使事,貼切自然,高度評價和贊頌了這位再造民國、功績豐偉的英杰。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不幸在北京病逝,他在遺囑里這樣諄諄告誡我們: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p>
這聯語式的警句,膾灸人口,催人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