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體受到各種環境因素的刺激,可以產生多各種感性運動,含羞草就是個明顯的例證。當含羞草遇有電流或受到觸碰時,它便收攏葉子,葉柄下垂。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感溫性、感夜性,也都是顯而易見的。如果你在黑暗的角落里放上一種植物,幾個小時之內,這一植物就會朝著發光體傾斜。在土壤里播下的種子,它們總是根朝下扎,莖往上長,這是它們對地球引力相當敏感的緣故。植物的向水性,有時強過向地性。沙漠中的植物之根伸到一定深度時,便會拆返向上生長,以便也能吸收地表的微量水分。上述情況,由于人眼所見,所以不存疑義。然而植物體的某些現象,就不是眼能所見和人所共知的人。
人們通常都認為植物是沒有情感的,它們不可能接受外部世界的信號。可有些研究者認為,植物也有其內在“感情”。至少,植物的情況比大家想象的要神秘復雜得多。
研究過植物的人都知道,植物體內有微量電荷存在,這可以通過電流表來測定。將電流表與植物葉片接通后,葉片電場的任何變化都能看得出來。人體也存在著電場,一個人的情緒,會有驚恐、惱怒、興奮、悲哀等變化,人體電場也會因此而有所不同。
植物對聲音似有喜惡之感,美國人曾經做過一些這方面的試驗。把同樣的種子撒在多個土壤相同的盆里,再將它們分組放入幾個裝有揚聲器的柜子里,密封。植物所處的光照、溫度、濕度等條件完全一樣,唯一的差別是聲音。研究人員發現,聽曲時間短的,生長良好;長時間經受音樂刺激的,先是朝著背離喇叭的方向傾斜,然后萎蔫,3周后死掉。另一實驗,是讓牽牛花接受音樂。結果是,在搖滾樂作用下的,生長停止,不開花;輕音樂里的,苗壯花紅;未接觸音樂的,情況正常。有報道說,在印度、加拿大等地,科研人員在利用聲音增加農作物的產量。據說高音調的聲響有助于小麥的長勢。接受過超聲波處理的萵苣,生長有明顯的變化。
植物也有體濕的變化。非洲的伏都百合能將體溫升至43℃,而且可以將這一溫度保持好幾個小時。升溫時,伏都百合的細胞組織中所含的水楊酸比平時增強100倍。水楊酸增加,植物體中的淀粉發生變化。由此釋放出的能量,對大多數植物來說是為了促進生長,對有些植物來說則是為了升溫。伏都百合升溫的目的是更好地散發花的氣味,吸引蟲兒傳授花粉。象米蘭等香花植物,陽光越好,花也越香,陰雨天就差了。研究人員發現,給某些植物注射乙酰水楊酸(阿司匹林),也能使之升溫,一旦在注射時間、劑量等方同面獲得重大突破,塑料大棚乃至溫室將會成為歷史。
人有上下方位之感,左撇子右撇子之分。令人不解的是,植物似乎也知道哪里為上,何處為下,而且好象也能分左識右。從鉆天楊樹上砍下的枝條,如果它們還活著,原來長在樹的高處的哪一端會冒出新芽。這根活枝條的頂部與底部,即使用顯微鏡來觀察也看不出有什么明顯不同。但枝條并不從底部抽芽,即使這一端碰巧正好朝上。
研究者將取下的枝條縱向切開,結果更有趣的是,切口右側面長出的嫩芽比左側面的多得多。全部研究結果表明:生長中的植物,“右撇子”多,約占60%;左撇子少一些,約為40%。
國外一個叫貝科斯特的人,多年從事植物研究。他對自己的某些研究結果驚奇不已,同時對植物的一些奇妙現象也迷惑不解。例如,屋內放有兩棵或兩棵以上植物,當他傷害其中一棵時,象揪它的葉,折它的枝,或將其從盆中撥起,那么其余的植物便有反應,這一信號可以從安放在它們葉子上的電流表顯現出來。另一個研究者索文,考門驗證了這一結果。日本的電子學博士海西巴托,對此也深信不疑。他說,他的一些植物能夠“說話”。他是用儀器將植物發出的電信號轉變為聲音的。當他給植物澆水時,將植物挪動地方時,以及對著植物大聲說話時,植物體均有電信號顯示。經過轉換,便能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報道,澳大利亞的科學家也曾監測過一些植物,結果發現在干旱時,植物會發出喀嚓咔嚓的聲響。設置在植物體上的微音器將聲音放大后,可以直接聽出來。研究人員認為,這是植物在遭受折磨時發出的“呻吟”。
植物到底有沒有某些類似于人類的優勢和特性,如“情感”、“言語”、“體溫調節”等,目前尚未得到肯定。科研人員所說的植物的可測心理活動,很有研究價值,值得進一步探索。如果說植物也有喜怒哀樂,這顯然不可思議,許多人難以接受,但將植物的種種奇妙現象同植物電聯系起來加以深究,可能容易達成共識。人們自然想到了植物電的利用,但遺憾的是,這一課題研究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進展緩慢。相信,隨著“植物心理學”的不斷發展,有關植物的奧秘會慢慢大白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