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保護的財富
在遼寧富翁行列里,曲建本可是個響當當的人物。兩年前,他從奧地利回原籍投資興辦實業,在沈陽有“王府井”之稱的太原北街租賃二層網點房,投資200多萬元,開了一家“歐羅巴西餐廳”,生意十分紅火。
今年8月,當地政府拆遷部門的一紙拆遷公告攪亂了曲先生的投資夢。拆遷辦公室的公告要求曲先生9月26日前搬遷完畢,而且不給曲先生一分錢補償。曲先生找開發商,開發商說整個拆遷都委托區政府拆遷辦了。曲找拆遷辦,“誰租給你房子,你找誰,又不是拆遷辦租給你房子。”該辦負責人一句話將其拒之門外,根本不談補償安置事。曲找房主,房主也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再說也不是我拆遷”,“誰拆遷你找準去”。曲先生不知該找誰了。
曲先生從書店購來拆遷方面的法律書籍,發現區政府拆遷辦不能接受委托,拆遷辦做委托拆遷人違法。曲拿著國務院拆遷條例去找政府拆遷辦負責人。“我們拆遷十幾年了,和平區哪個地方拆遷,不是我們拆的,誰說我們錯了。”拆遷辦負責人理直氣壯。
曲先生將訴狀送到和平區法院,法院不予立案。立案庭說有人來找院長了,我們沒辦法。曲先生給省長寫信,又給國務院僑辦,奧地利華人協會寫信,還給沈陽市委領導寫信,目前還沒有回音。
歐羅巴餐廳先是被停電,曲先生只好租了臺發電機。接著又停水。為防被突然強拆,曲先生晝夜守候在店內,半夜廚房玻璃被砸,營業時間來一些不明身分的人沒事找茬,砸盤子摔碗。店門口四周被施工墻圍上、還挖了溝,“歐羅巴”終于停業了。曲先生怕人身受到危險,只好含淚撤離該店,曲先生200多萬投資就這樣打了水漂。
盧濤是資產過億,在全國有十余家分公司的企業集團老板。他在沈陽繁華地段太原北街有一處房產,經營一家“緣數碼婚紗影樓”。來此影樓拍照,要提前兩個月預約,生意很好。
今年9月初,盧濤接到拆遷通知,要求限期撤離,同時告訴盧先生,你的房子已評估完了,價格9500元/平方米。“什么時候評估,誰評估的,根據什么評估的,”盧濤憤憤不平地說,“同地段的房子,價格是每平方米7萬元左右,根據什么只給我評估這么低。” 盧先生說,開發商要買我的房子,他們說什么時間搬,我就什么時間搬,他們給我定什么價格,我就接受什么價格,這不是典型的強買強賣嗎? 《刑法》講的強迫交易罪說的不就是這種情況嗎?盧先生想了解一下價格,沒人跟他談。他想選擇“產權置換”,拆遷辦一口回絕。本來,法規給予被拆遷人有補償方式選擇權,盧先生說:“我連這起碼的‘選擇權’也被剝奪了。”
盧先生的房子一年租金收入80萬元,去年有個外商出資1000萬元購買此房,盧先生沒舍得賣,現在開發商拆遷只給224萬元,盧先生后悔不已。盧先生已去國外考察,打算到國外發展。尋找海外桃源
近幾年,大量拆遷糾紛案件的出現,從一個方面說明中國有產者維權意識的增強。但當他們的維權夢破滅后,他們往往消極地吸取教訓,誤認為將財產放在國內沒有安全感。于是,將資產紛紛轉移國外。據了解,目前在國內稍有規模的私營企業老板,許多都辦了外國的綠卡,在國外購買了公寓或別墅,把妻子兒女安排到國外生活,有的干脆加入外國籍,為自己安排好了退路。記者曾問過這些兩棲的企業家,為什么漂洋過海到異國他鄉?盡管具體原因并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私有財產在國外會受到更好的保護。
改善經濟發展環境,第一位的應該是保護私有財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不僅要鼓勵公民創造財富,更要千方百計保護公民的財富。否則,不僅招不來外資,內資也可能大量外流。從東北三省情況看,近幾年外來投資數量下降,不少內、外投資者面對資源豐富的東北市場望而卻步,恐怕與保護私有財產力度不夠有很大關系。
最近新華社的統計資料顯示:2001年東北三省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為31.95億美元,只相當于華東地區的1/7,還不到廣東的1/4。2002年,這種狀況沒有改變,有的省份還出現了下降趨勢。另外,當地企業數量近幾年也一直呈下降趨勢。一是新辦內資企業數量減少,二是已辦企業外遷的較多。
人無恒產,必無恒心。目前,一大批國內私營企業家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他們一方面離不開國內市場、資源和經營條件;另方面又對其擁有的資產缺乏安全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在經營中的短期行為,不做長期投資,沒有長遠打算,往往是打一槍換個地方,撈一把就走。二是不重視企業固定資產投資。以沈陽市為例,一些很有名的大公司,甚至一些規格很大的房地產開發企業竟然連辦公樓都是臨時租用的。相反,他們在國外不惜重金大批購買寫字樓和別墅,這種舉動發人深省。沒有財產安全,絕對不會有經濟振興,更不可能有小康社會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