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寧縣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以種植單季水稻為主。每年6月份插秧至10月份收割,其余時間田均被閑置。因而充分發揮秋、冬、春三季稻田的光、溫、土、水等資源進行養魚,是一種科學配置水田資源的立體種養生態農業生產模式。其技術要點如下:
一、整田消毒
水稻收割后及時清除田內雜質和四周雜草,完善注排水系統。將田埂加高至70~80厘米,并夯實防漏,外加農膜保護。水稻收割后犁田時要在四周挖好圍溝,在中間\"十\"字交叉處開挖一個面積7~10平方米、深40厘米的魚坑,以便防寒、防盜,供魚棲息。在投放魚種前要做好消毒工作,消毒時水位以8~10厘米為好,每667平方米(1畝)用生石灰40~50公斤,用水化開后連水帶渣整田潑灑。7~8天后灌入清潔水,準備投入魚種。
二、魚種投放
1.選擇投放魚齡相同、規格一致、體質健壯、鱗片完整、鰭條無損、背部肌肉豐厚、色澤鮮艷、游態活潑、溯水性強的多品種魚種。投放密度視田塊水的深淺而定。具體品種與密度根據不同養殖模式而定。下表可供參照:
2.投放魚種的時間選擇在晴天風小時進行,投放前對魚種要拉網鍛煉,下田前用3‰~5‰濃度的食鹽水或1毫克/升濃度的孔雀石綠水溶液浸洗消毒。
三、日常管理

1.平時加強巡田工作,觀察魚的動態及水溫、水質變化,適當控制水位,使稻田水位經常保持在40厘米以上,常保持微流水進出。檢查攔魚設施是否損壞,田埂有無漏洞,大雨時注意防洪、防逃。另外,冬天氣溫低,要防止水面結冰缺氧造成魚種窒息死亡。
2.勤施肥料,每隔半個月左右,667平方米施農家肥(人糞、豬糞、牛糞等)100~150公斤,增加稻田肥力,培育水質,保證魚種吃飽、吃好,但要防止水質過肥,導致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缺氧或致病。
3.適時投喂一些菜籽餅、米糠、麥麩等飼料。視氣候、魚類生長情況酌情掌握投餌量,一般冬天氣溫較高時日投餌量占魚體重的1%,開春以后可逐漸增加。
4.防病滅害,嚴禁鴿子、老鼠等進田傷魚。魚病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一般每半個月用敵百蟲0.56毫克/升或漂白粉1毫克/升全田潑灑,二者交替使用,一旦發生魚病要及時對癥下藥,確保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