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的不少中小學校甚至幼兒園里,流行吃“憶苦飯”,其宗旨主要是為幫助孩子懂得珍惜糧食,學會同情窮人。
馬里蘭州的溫頓小學校最近為全體學生組辦了一次為期3天的“要飯課”。在這3天內,每到就餐時間,扮演不同角色的孩子們便各就各位“體驗”生活。只見由少數學生扮演的慈善機構的“工作人員”仔細地將飯菜分發給其他大多數學生扮演的流浪漢、乞丐或窮人。看看那些要來的飯菜,分量明顯不夠,面包制作得十分粗糙,至于菜,也只有水煮的土豆塊加2片肥豬肉。盡管這種“要飯課”的形式十分活潑,但孩子們的神情卻相當嚴肅,因為他們都慎重其事地把它看作是一次寶貴的生活體驗,而并不把它當作一場鬧著玩的游戲。在孩子們用餐時,有一名教師在一旁提醒說,在100年前,美國無家可歸者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要比今天高出1倍之多,即便在目前的美國,仍有至少100萬無家可歸者,至于全世界,至少還有2億人靠要飯為生——這些人平時吃的飯菜,大多比這頓午餐更差。教師的話語引起了孩子們深深的思索。長達3天的“要飯”,孩子們的日子并不好過:有的說乏力、頭暈,有的感覺注意力難以集中,有的說“十分想念家里豐盛可口的飯菜”。但更多的孩子則說,終于“領略到了饑餓究竟是什么滋味”。
舊金山市的斯迪夫中學組織的“體驗饑餓”活動,也吸引了該校75名11—14歲孩子的積極參與。那天中午放學后,參加活動的每個學生均抽取一張就餐券——要是券上寫著“15”,那就意味著他屬于占世界總人口15%的“富人”,他就可以享受到一頓豐盛的午餐,還可享受到殷勤的服務;要是券上寫著“25”,那就意味著他屬于占世界人口25%的“溫飽型”,即可以吃到分量尚足的米飯、少量魚和豆子;而要是券上寫著“60”,那么他就屬于占世界人口60%的“窮人”,因此那頓午餐就只能吃少許沒有放油的土豆,而且還得耐心地排隊等候領取。盡管活動是象征性的,但孩子們已由此意識到世界饑餓人口之多,以及通過“體驗饑餓”體會到了世界仍然充滿了不平等。果然,參加過“體驗饑餓”活動的孩子,再也不浪費糧食了,還向學校的“糧食銀行”捐贈了自己節約下來的多余食品或零用錢。
如果說上述兩項活動是由學校組織的,那么眼下在紐約、洛杉磯、費城等大都會的孩子中流行的“過爺爺時代儉樸生日”的活動,則完全是孩子們的自發行為。紐約一名叫多迪的男孩子聽說爺爺小時候過生日十分簡樸,感到既新鮮又有趣,于是在自己生日那天特意把年已古稀的爺爺請來,請老人談談他們那時是如何過生日的,最后還“如法炮制”了一頓簡單、廉價的“生日餐”。生日過后,多迪就把這次過生日省下的錢悉數捐給了“支援非洲饑民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