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不斷增多,外出打工的人也越來越多。有的家庭,夫妻雙雙外出打工,家里只留下尚未成年的孩子。這些孩子,或由爺爺奶奶照管,或寄托在親戚朋友家,他們成了名副其實的留守孩子。
“沒媽的孩子……”
有一首歌唱道:“世上只有媽媽好,沒媽的孩子像根草,離開了媽媽的懷抱,幸福哪里找。”小麗今年14歲,上初中二年級。原來,她是個開朗的小姑娘。可從初一下學期開始,小麗變得不愛說話,經常一個人站著發呆,有時還偷偷抹眼淚。有一天,下了晚自習,已經9點多鐘,同桌發現她一下課就出去了,以為她是去休息,也沒在意。10點多鐘,大家上床睡覺時,發現小麗不在宿舍,便立即報告了班主任。班主任發動全班同學到處找,就是不見她的蹤影。凌晨近1點,小麗才回到宿舍。一問,原來她一個人坐在學校后面的小山坡上,說是想媽媽。
孩子的健康成長,不能沒有愛,特別是父愛母愛。父母親的愛,是孩子心靈的避風港,是孩子情感世界的重要依托。生活在父母親的愛中,孩子的心靈世界才有了情感的生長點,孩子的個性才能健康形成。相反,孩子如果長時期生活在缺乏父愛母愛的環境里,其情感世界就會像得不到陽光雨露滋潤的花朵,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父母雖然逢年過節能回家一趟,但短暫的歡聚,意味著的是長久的分離,孩子心靈承受的痛苦更多。
一個享受不到家庭生活樂趣的孩子,對未來往往也不會有堅定的信心。一些父母親長期在外打工的孩子,在問到他們對未來有什么打算時,大多表現出一臉的茫然,有的說還沒想好,有的說走到哪步算哪步。
隔代的撫育
現代育兒科學告訴我們:自己的孩子自己撫養,要比隔代撫養更科學,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對爺爺奶奶而言,孩子屬于第三代,是他們的心肝寶貝。所以,老人們對孩子一般都疼愛有加。可過分的疼愛就是溺愛,而溺愛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有一個男孩,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從小就生活在爺爺奶奶身邊,老人對他百依百順。12歲了,孩子還要爺爺奶奶喂飯。后來,孩子要上離家10多里路的初中了,兩位老人擔心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于是,在學校附近租了兩間房子,專門陪讀。生活問題解決了,但孩子由于被嬌生慣養10多年,非常任性,在學校經常與同學打架、吵嘴,惹是生非。老師同學大傷腦筋,兩位老人也拿孩子沒辦法。
在農村,隔代撫育還意味著由文盲來撫育孩子。我們知道,中國的文盲主要集中在農村,而且主要是50歲以上人口。這一部分人,他們現在都是“爺爺”、“奶奶”一輩。如果讓他們教育孩子,那對整個國家的人口素質一定有影響。
女孩麗紅,父母長期在外打工,也由爺爺奶奶照管。兩位老人都是文盲。孩子的父母買了很多書郵寄回來,想讓孩子將來成為有用的人才。不料,兩位老人卻認為看書容易成近視眼,不讓孩子看。結果,麗紅養成不愿看書的壞習慣。上學了,回家也從不看書和做作業,可想而知麗紅的學習成績如何了。
殘缺的教育
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有六種力量對學生施加影響。這六種力量是:教師、家庭、學生集體、學生本人、書籍、街頭結交。農村的留守孩子,如果被寄養在親戚朋友家,對這部分孩子而言,家庭教育就不那么正常了。
從小寧懂事的時候起,他的父母就出去打工了。父母把他送進了武術學校。星期六星期天小寧只能去親戚家。由于小寧學了一點拳打腳踢的功夫,便經常結交一些不求上進的不良兒童少年,聚眾斗毆,校園被他攪得不得安寧。進中學后,他更變本加厲,仗著自己有點所謂的功夫,老師、同學都不放在眼里,上課搗亂,課后賭博、打架,被人稱為“混世魔王”。有幾次,小寧在學校違犯了紀律,學校通知他的親戚,幾個親戚竟互相推諉。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成長,僅有學校教育是不夠的,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古人就說過“養不教,父之過”的話,今天,我們更應該認識到家庭教育在下一代成長中的意義。
苦惱的學習
一些農村留守孩子在學習上自控能力差,如果爸爸媽媽在家,有他們的提醒,還能完成作業;現在,爸爸媽媽不在家,一玩就把學習的事情給忘了。
而留守孩子的爸爸媽媽大都是高中畢業,對初中小學的內容比較熟悉,可以對孩子功課進行輔導;但他們常年不在家時,孩子遇到難題去問誰呢?問爺爺奶奶吧,他們是文盲,問了也白問。
小強的爸爸具有高中文化。小學時,一碰到難題,小強總是向爸爸請教,在爸爸的幫助下,小強的學習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可后來,小強的爸爸媽媽外出打工后,小強在家做作業時沒有了爸爸的輔導,學習成績越來越差。
農村留守孩子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故事還很多很多。目前,他們對社會的影響已經顯露出來。有的地方的違法犯罪青少年中,有一部分就是這些留守孩子;他們對學校教育的影響,更為直接:農村學校的違紀學生中,留守孩子占到近30%,而且這一比例還有增大的趨勢。
農村留守孩子的生存狀況值得我們關注。
(康進昌、宋摘自《百姓》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