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7年,在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的過程中,發(fā)生了一起我軍某部副連長“搶劫”民財?shù)陌讣綍r既愛兵如子又治軍極嚴的劉伯承和鄧小平在“愛”與“嚴”交織的兩難中,揮淚肅軍紀,作出了悲壯而又艱難的抉擇。
那一年的10月13日,劉鄧率司政機關來到鄂東黃岡的總路嘴。這是一個較大的集鎮(zhèn),但由于國民黨當局的反動宣傳,這里很多老百姓都逃到山上躲了起來,因此鎮(zhèn)上行人稀少。
時近中午,鄧小平政委提出到街上轉一轉,檢查一下部隊紀律作風,保衛(wèi)科長張之軒隨同前往。鄧小平一行人正走著,突然發(fā)現(xiàn)前面有兩個擔柴的漢子,指著不遠的一個店鋪在嘀咕什么。鄧小平順著兩個人手指的方向一望,只見一個軍人用步槍挑著一卷花布和一捆粉條,腋下還夾著白紙和幾支毛筆,拐出店鋪揚長而去。
鄧小平頓時火冒三丈,追了幾步?jīng)]追上,便吩咐張之軒:“你馬上去調查一下,這是怎么回事?!”
張之軒調查回來,向劉伯承、鄧小平等報告道:“那是個副連長,他見店鋪主人不在,就拿了兩匹布和一捆粉條。”“什么,這叫拿?這叫搶!”鄧小平厲聲道,“我們事先已有過規(guī)定,搶劫民財要槍斃!這是紀律,要堅決執(zhí)行!”
劉伯承在屋內來回踱了幾步,問:“他是哪個單位的?”
“是直屬警衛(wèi)團的。”
劉伯承搖著頭嘆道:“這是燈下黑喲!問題竟發(fā)生在我們眼皮子底下!”
“下午就召開公判大會!另外,要派一些同志上山,動員群眾下山參加。”鄧小平接著說。
張之軒口里答應著“是”,可身子沒動。
劉伯承便問:“你還有什么話要說?”
張之軒一臉痛苦:“那個副連長說,他對不起劉鄧首長,中秋節(jié)那天晚上,首長還……”
劉伯承一思忖,驚問:“你說的是他?”
原來,那是半個月前中秋節(jié)的晚上,機關駐在豫東商城縣斛山砦。月光下,劉鄧踱出屋外。忽然,他們看到遠處有一個白色人影。
劉鄧快步向白影走過去。原來是站崗的哨兵,把一床白花花的夾被反披在了身上。
劉伯承關心地問:“很冷是吧?”
“不冷。”哨兵見劉伯承也是身著單衣,難為情地取下了身上的夾被。
“說不冷是假話,山區(qū)夜風冷。可你披著白色夾被,是容易暴露目標的。”鄧小平說:“可以多走動走動,增加自身熱量。”
就在劉鄧和哨兵拉著家常的時候,一個小戰(zhàn)士跑過來對劉鄧講道:“司令員、政委請你們給評評理,他是我們副連長,正在生病打擺子,可他卻硬要替我站崗!”
“那是為什么?”
“他說今天是中秋節(jié),命令我去看演出。”
副連長對小戰(zhàn)士大聲喊道:“命令就是命令!再說打擺子是有時間的,不發(fā)作時就跟好人一樣,劉鄧首長是不是?”
劉伯承聽罷笑著說:“副連長同志,你叫什么名字?”
“趙桂良。”
劉伯承拍拍他的肩膀說:“你做得對,干部就應該關心戰(zhàn)士。”然后轉過頭又對小戰(zhàn)士說:“應該聽副連長的,和我們一起去看節(jié)目,不然就是犯紀律嘍。”
禁閉室里,趙桂良呆呆地望著桌子上的一碗面條,這是首長們專門讓炊事班給他做的,可他一直未動。淚水淌過他頜骨上日本鬼子留下的傷疤滴在面條上。
“你……還有什么話要說?”張之軒問。
“對于組織的處理,我沒有意見,我……該殺,讓同志們從我身上得到教訓!”
突然,趙桂良抱著頭失聲痛哭起來:“我……家中只有一個老母,我……對不起她呀!……革命勝利后,請組織告訴她老人家,我是在戰(zhàn)場上犧牲的,不是這個樣子……”
忽然,中秋夜趙副連長替站崗的那個小戰(zhàn)士闖進屋來,一頭撲在副連長懷里:“副連長,你不應該死,讓我替你死…… ”小戰(zhàn)士又對張之軒哭訴道:“首長,你知道嗎?我們副連長拿的東西沒有一樣是給自己的,花布是要給我做棉衣,他說我年紀小經(jīng)不住凍……紙和筆是準備給連里出板報用,那粉條……副連長見劉司令員最近瘦得厲害,又聽說他愛吃粉條,就想弄點……”
……
聽罷張之軒的報告,鄧小平沉默了許久,好大一會兒才開口:“粉條的事,千萬不要告訴司令員,他已經(jīng)很沉痛了。”這時,鄧小平已淚流滿面,他點起煙狠狠吸了幾口,堅定地說:“法紀如山,誰也不能以身試法!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今天,我們也是硬把眼淚往肚里吞啊!”
公判大會開始舉行。部隊整齊肅穆,隊伍里時斷時續(xù)地傳出抽泣聲,群眾也坐在一旁,鴉雀無聲。
當李達參謀長宣讀處決命令時,會場突然闖進一人,他就是為躲避軍隊、跑到山上去的那個店鋪老板。他立在臺前,高聲哭喊:“早知軍紀這么嚴,說什么我也不會往山上跑,那就不會發(fā)生這樣的事了。首長,你們就高抬貴手,刀下留人呀!”
一位老媽媽連跪帶爬來到臺上,哭著求道:“首長啊!我當年也當過交通員,知道咱們部隊的紀律。可拿了幾丈花布,幾把粉條子,也不算個啥,你們千萬千萬莫斃他呀!我代表鄉(xiāng)親們求求你們啦!”臺下群眾也紛紛隨聲附和。
在鄧小平房間里,劉鄧聽了關于群眾請求的報告后,他們還是沉默著……
還是鄧小平先開口:“那位老媽媽講的是群眾的心里話,大家能理解,我也理解。可我們不能‘葉公好龍’啊!事雖不大,但軍紀如山,動搖不得!一個沒有紀律的部隊是沒有戰(zhàn)斗力的,是不會得到群眾真心擁護的。尤其是目前情況下,紀律應該是鐵、是鋼,而不能是豆腐渣,不能一碰就碎!不能讓人們說我們是虛張聲勢!所以我的意見,還是……還是要堅決執(zhí)行紀律!”
好半天,劉伯承也沉重地點了點頭。
過了一會兒,一聲槍響,劉鄧兩人身子都禁不住顫抖了一下。劉伯承仰天痛呼:“我劉伯承作什么孽,為什么要愛吃啥子粉條啊!”
鄧小平吃驚地望著劉伯承,不知道他如何曉得了這件事。鄧小平喃喃地說:“應該好好安葬趙桂良同志,此事不要通知地方政府,要按烈軍屬待遇照顧他的家庭。一個同志犯了錯誤,也是我們沒有教育好,我們也有責任,對不起組織,對不起生養(yǎng)他的老媽媽……”鄧小平深深地自責著,劉伯承點著頭,任憑淚水流淌。
20世紀80年代初的一個秋天,一位頭發(fā)花白的老人,自費從北京來到大別山,來到總路嘴,在一片草叢中,找到了那個微微隆起的墳墓。他用顫栗的雙手掬起一捧捧黃土,輕輕地堆上墳頭,爾后深深地默哀、鞠躬……他,就是當年的保衛(wèi)科長張之軒。
(張嘉、李丕顯薦自《黨史縱覽》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