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魔塊”的誕生
人類為什么會賭博,為什么會發明出骰子這種令人著迷而又誘人墮落的“命運魔塊”呢?答案沒有人能說得清楚。
也許,自從有了人類,人們就為選擇的自由而苦惱。拋出一枚硬幣,猜測是正面還是反面,難道不是你面臨選擇時最原始也最輕松的方法嗎?這樣做,等于是讓偶然性去決定一切,或是企望得到來自上蒼的暗示。
人類的賭博天性同樣由此而來。
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骰子保存在大英博物館,這些長方形的“命運魔塊”是用羊骨制成的;其后是考古學家在埃及發掘的石制骰子,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歷史。
考古學家發現,這些刻有符號的骰子其實最初并不是用來賭博,而是被當作圣器,用來占卜上天的意旨的。
到了公元7世紀,眾所周知的“多米諾”骨牌被東方人發明出來了,那正好是巫術最盛行的時代。
在東方,一切似乎都和西方恰好相反,博弈品最先出現,后來才被用于占卜和各種巫術儀式。這種骨器的樣式隨時間的流逝而改變,使用方法也稍有改變,最后演變成“多米諾”骨牌,成為純粹的賭具。
博弈游戲:變相賭博
所有的賭具,包括骰子,總是被人們用于兩個看來完全相反的目的。第一個是預言命運,或祈求來自天上地下的救助,這反映了人類最初的求知欲;第二個則是追求刺激。
人類自古以來就惶恐地認識到:擲骰子、賭博、追求刺激,這些都是違背上天意旨的行為,因此,總是不斷地對這種邪惡行為進行加工和變形,棋牌等博弈游戲由此也就不斷地被發明出來。
在所有以骰子為賭具的賭博游戲里,由,古羅馬士兵發明的“十點”也許是歷史最為悠久的一種。法國人把自己富于激情的天性融于其中,并賦予它千個新的名字——“帕斯·迪”,使它流傳至今。
“牛點”的規則很簡單,人數不限,每個人輪流坐莊。如果賭博者擲出的3個骰子不足10點,他下的所有賭注就都歸莊家,如果等于或大于10點,莊家就得給他錢,數額是他所下賭注的兩倍。
但是,“十點”還并不是最令人興奮的賭博,阿拉伯人發明的“阿薩爾”更是風靡一時。在300年的時間里,“阿薩爾”如流感般傳染了整個歐洲,無數人為它傾家蕩產,當然也有極少數幸運者因它而一夜暴富。
“十點”“阿薩爾”以及它們的變種,就是目前在世界各國通行的兩種主要賭博方式。無論是現代賭場內的大賭家,還是小酒吧里偶爾賭博助興的客人,都青睞“阿薩爾”。而“十點”則更為西方人所鐘愛,是朋友聚會、消磨時光的好方法。
最大和最小的骰子
在許多國家,依據游戲的不同,骰子的大小也不同。世界上最大的骰子邊長2.5厘米,一般用于一種名叫“四、五、六”的賭博;另一種賭博“抓八”,則使用8個很小的骰子,每個邊長只有半厘米,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骰子了。
有趣的是,微型骰子風行于美國的這樣一些地區——當地政府都禁止賭博。在阿拉巴馬州,政府耗數年之力試圖禁絕街頭賭博。警方多次采取突擊行動,包圍了黑人街區里的賭博團伙,但對嫌疑人的搜查總是無果而終。盡管那些黑人手里正拿著錢,有時就站在馬路上,警方卻怎么也找不到他們的賭具,沒有最重要的罪證,就沒有理由將賭徒捉拿歸案。原來,賭徒們使用的正是微型骰子,,警察動作雖然神速,他們卻能以更快的速度將罪證吞進肚里去。賭博與作弊
賭博原是靠運氣,勝負參半。但是,總有不少人喜歡在其中做手腳,增加贏的機會。
據史料記載,英國上校彭頓曾在一夜之間贏得巨額家財,為了讓這些財產發揮最大的效力,他在倫敦正中心建起一條街,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另一位赫赫有名的冒險家叫理查德·波切爾,憑著在骰子上做手腳的本事和驚人的好運,他成為法國、荷蘭和巴伐利亞王宮賭桌旁的寵兒,把國王及其近臣的錢袋變得空空如洗,又贏得了巨大的莊園,在那里頤養天年。
很多古老的作弊技巧至今流傳。首先就是在骰子上做文章:可以在骰子內做個洞眼,灌入水銀。經過這個小手術,骰子較重的一面總是落在底部。
還有更隱秘的做法。例如,給骰子的一角粘上極短的一截豬鬃,或把骰子的一面稍稍磨損,或使正方形的骰子稍微變形,目的只有一個:使它更易傾向自己想要的某一面。
也有些作弊者會采用一些極其笨拙的方法,比如把兩個相對面都刻成6點,或者干脆把6個面都刻成3點。一旦警惕的對手要求查看骰子,作弊者便以迅捷的手法把假骰子藏起來,換上普通骰子。
如果按照有些賭場的做法,利用一個小圓筒擲骰子,作弊者則會采用“藏匿法”:骰子依照一定秩序擺在筒中,擲出來,需要的一面就翻到上面。雖然在擲前,周圍人眼看著他晃動小圓筒,聽到骰子的碰撞聲,但是,筒里的骰子實際上是固定不動的,聲音是由藏在另一只手里的另一個圓筒發出的。
賭博幾乎是和作弊相伴而生的。在美國,曾有針對賭博作弊的嚴酷懲罰:一旦發現作弊,就剁去作弊者左手或右手上的中指——這要看他常用的是哪一只。
災難的淵藪
骰子,像我們周圍存在的所有物質一樣,可以是善的源泉,也可能成為惡的淵藪。應該承認,用骰子進行猜測和預言,接近于一種下意識的求知方式,是一種創造;而用骰子賭博,則等于選擇了破壞和邪惡。
1871年,美國芝加哥曾發生一起舉世聞名的大火災,整個城市幾乎毀于一旦,直到現在,美國人仍把它視為一場全民族的大悲劇。這場火災的真實原因很久都不為人知。
當時,一個名叫路易斯·康恩的人和朋友正在糧倉里,糧倉突然失火,熊熊火焰幾分鐘便吞沒整座糧倉,又撲向鄰近的房舍。在事件調查中,他一口咬定是糧倉里的一頭牛突然性起,沖過來撞破了煤油燈的玻璃罩。10年間,此說法一直被當作官方結論。
1942年,康恩在89歲高齡去世,兩年后,伊利諾斯州立大學意外地獲得了他捐贈的3.5萬美元遺產。支票信封里附著康恩的親筆信,他承認,他才是那場大火的真正肇事者。“那一刻我贏了極大的一筆彩頭,我興奮地舒展手臂,結果撞翻了煤油燈。”
[編譯自俄羅斯《星火》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