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多年的改革經驗和教訓,以及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看,國資改革并不是一個“賣”字的問題,它牽涉到方方面面的問題或關系,特別是政府(股東)定位、債權人保護、職工權益、國有資產流失、公平透明等等問題。
政府的位置。國有資產屬于全體國民,但實際上全體國民共同委托政府來管理這一部分資產,政府由此獲得了股東的身份。同時,由于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政府本身又是社會經濟事務的規則制定者和裁判員。因此,國資改革并不排斥政府的介入,相反,這恰恰是政府的責任和義務,關鍵的問題在于政府把握好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并處理好股東身份與社會管理者身份之間的關系。
國有出資人的誠信義務?,F實中,大多數國有公司或企業里,國家大都是作為控股股東存在的,根據公司資本多數決定的原則,公司的經營者實際上受命于或受制于公司的控股股東。鑒于此,法律一般都要求控股股東對公司或其他中小股東承擔誠信義務,不得損害公司或其他小股東的利益。因此,在國資重組過程中,很有必要強調國有股東的誠信義務。
不應忘記債權人。有限責任意味著公司的債權人不能對股東的個人財產提出請求,因此,基于公司法的利益平衡的思想,現代公司法亦對公司債權人的法律地位表示了強烈的關注。
職工的權益。國資改革固然要考慮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但是保護職工權益也不容忽視。
公平透明性決定改革成效。國資改革的公正和透明的問題,是目前社會各界廣為關注的問題。國資改革中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既可以最大限度保證國家所有權的實際價值被發現和得到實現,從而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又可以在最大范圍內尋找最有可能成功重組該企業的投資者。因此,政府的最大作為實際上正在于此,國資重組能否成功也系于此。
北京馬榮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