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由東風汽車公司與日產汽車公司攜手組建的‘新東風’在九省通衢的武漢市正式掛牌運營。這次的合作是中國汽車業迄今最大的一個中外合資項目。東風和日產合作運籌‘新東風’,注冊資本為167億元人民幣, 雙方各擁有50%的股份。”
看到這條新聞,很多人想不明白,也想不通,東風與日產究竟是誰整合了誰,是誰“吃”了誰?
于是有人說東風被日產兼并了,日本人吞吃了一個中國特大型國企;有人說苗圩賣國,好端端的把這么大的一份家業送給了日本人;更有甚者說“新東風”的出世意味著中國汽車工業步入全面滅亡時期……要想咱老百姓為此事做出一個評判,恐怕是太為難人了,但東風與日產究竟是誰整合了誰,也許本不必去細研究,關鍵是看“新東風”能給咱百姓、企業、國家帶來什么。
雖說東風汽車取名于毛澤東的“不是西風壓倒東風,就是東風壓倒西風”一語,并紅極一時,但1993年后,東風經營狀況逐步惡化,曾連續九個月拖欠職工工資。為使經營不善的企業走出困境,破產、兼并、并購、出售等都是最為常用的有效方式,所以“新東風”的成立頂多也只是件有重要影響力的商業事件,不必大驚小怪的。
從股權結構上來看,東風以存量資產出資,日產以現金出資,股金比50對50,好像誰也沒有整合了誰,誰也沒有兼并誰。不過此舉打破了過去國內汽車企業合資的形式大都是雙方出資組建合資公司,平地起家的慣例。雙方建設初期注冊資本金167億元,也打破了我國汽車合資企業投資的最高紀錄。日產將給新公司帶來其全球范圍內的品牌優勢、技術實力、更豐富的產品及其在復興過程中積累的獨特的多功能管理經驗。另外,日產還將在2006年以前,投資200億至300億日元專門用于中國產品的開發。日本作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之一,每年的貿易額都在上千億美元,所以僅僅有自己的民族主義情節,光記住國恥是沒有用的,畢竟日本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如果僅僅因為與日產合作就說東風完了,那是不是有點太主觀了?
企業要發展,一靠技術,二靠資金,三靠人才。東風現在有幾樣?合資就是要向管理水平高的企業學習,別的不說,起碼為我們免費培養了一大批汽車管理人才。
很多人不明白,中國能搞原子彈、衛星,卻搞不起自己的轎車。我想此話只說對了一部分,其實咱中國造轎車的歷史比韓國起亞還早幾年,不過造的轎車只屬于領導人的“專座”,老百姓想開上屬于自己的轎車,門都沒有。轎車與原子彈、衛星不同的地方就是存在太多的利益點。所以大家想開自己的汽車,只能等著唄!一等就是幾十年!
大家一定記得:6、7年前上萬元的彩電現在賣一、兩千元,上萬元的手機現在幾百元,那么下一步哪種商品會步它們的后塵?一定是汽車了!長期以來,中國汽車工業一直處于散、亂、差的狀態,現在國家正加強市場化重組,以擺脫這種尷尬局面,但我想絕不可能光靠扶持幾大集團,就可以實現這一目標的。在過去,扮演主角的絕大多數是外資,既然可以給老外們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為什么不給中國的民營企業一個機會呢?要知道,一個國家真正能實現將一個產業帶入充分競爭化、市場化和成熟化,是必須充分發揮民間資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