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歌舞伎已經走過了400年歷程,2003年1月,東京的歌舞伎座舉行了盛大的\"壽初春大歌舞伎\"紀念演出,慶祝歌舞伎400歲。在演員和觀眾都日趨高齡化的傳統戲劇界,惟有歌舞伎卻是青年演員輩出,觀眾也越來越廣泛,層次從高到低,使得歌舞伎整體呈現返老還童的局面,讓其他傳統戲劇都羨慕不已。
成型于江戶時代
歌舞伎的創始人據稱是出云地方(今本州島西部島根縣)的女藝人阿國,她1603年在京都女扮男裝表演舞蹈,受到觀眾的歡迎,又有不少年輕女藝人紛紛仿效表演,這一時期的歌舞伎史稱\"女歌舞伎\"。
1629年,幕府統治者以風紀為由,禁止女藝人演出歌舞伎,后來又禁止少年演出\"若眾歌舞伎\"。直到1653年,歌舞伎才又有條件地獲準演出,不過全部演員必須是男性,所以這時候的歌舞伎稱為\"野郎歌舞伎\"。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女性終于重新登上舞臺,形成男女共演,劇目也日益豐富的局面,這時的歌舞伎風格有點接近\"狂言\",故事性很強。
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是歌舞伎大發展的時期,涌現出許多名角,他們成為現今活躍在舞臺上的歌舞伎臺柱子的宗師。到19世紀中葉,歌舞伎已經形成了中村、市村及守田三家(即三大流派),許多歌舞伎的保留節目也都在那時完成。
現在的演員陣容最充實
電視臺歌舞伎節目的解說人小山觀翁在歌舞伎座后部的演播室里整整觀看了25年歌舞伎。說起如今的觀眾情況,他抑制不住感慨:\"過去幾乎都是白發觀眾,朝前看過去白花花的一片,現在卻是一片黑黑的。\"
年輕人愿意走進歌舞伎座的原因,主要是演員陣容強大,演出劇目豐富。小山先生說,他看了這么多歌舞伎,覺得現在是演員陣容最充實的時期,上有82歲的國寶級藝術家中村雀右衛門,往下50來歲的中堅一代有市川團十郎、中村勘九郎等,再往下30歲左右的新秀則有中村橋之助、市川染五郎、尾上松綠、市川新之助等,可謂抱龍懷珠,群星璀璨。
在劇目方面,除有傳統戲可演之外,新戲也層出不窮,許多優秀的作家和劇作家紛紛為歌舞伎創作新本子,如作家瀨戶內寂德就創作過舞蹈劇《出云阿國》,野田秀樹、水谷龍二等編劇名家也為歌舞伎度身定做,創作了一些\"時代物狂言\"(歷史劇)和\"世話物狂言\"(現代生活劇),使老中青觀眾各有所愛,都能得到滿足。
個人魅力吸引了觀眾
中青年演員的實力雄厚,他們基礎扎實,個人魅力十足。他們最大的一個特點是發展較全面,不僅在歌舞伎舞臺上,而且在其他方面也都是具有票房號召力的名角。比如市川新之助主演過NHK的\"大河歷史劇\"《武藏》,能出演NHK\"大河歷史劇\"的藝人,都是能夠保證電視高收視率的明星,而新人只要一演也定能前途無量,名利雙收;市川染五郎在電視連續劇中非常活躍,俊美的造型不亞于任何一個\"偶像派\";中村獅童則去年以電影《乒乓》獲日本奧斯卡獎的新人獎;市川新之助和中村獅童的女友分別是人氣極旺的米倉涼子和筱原友惠……應當承認,是他們將年輕的觀眾從別處吸引到歌舞伎來了。
除了舞臺、銀幕和熒屏,他們還全面出擊各類媒體,他們的照片頻頻登上各種雜志的封面,甚至是女性雜志和時尚雜志,由于年輕女性特有的追星效應,帶動了更多的年輕人走進歌舞伎座。東京的歌舞伎座自1990年來,每個月都有歌舞伎演出。此外,國立劇場、京都的南座、大孤的松林座、名古屋的御園座等,也是大大小小的演出經常不斷。
后臺行當人才不足
當然當今歌舞伎也存在不盡人意的地方。歌舞伎不是光靠幾個前臺明星就能演大戲了,從演奏義大夫、長唄、三味線、笛、鼓的樂手,到舞臺美工、服裝、道具等,都需要專門的人才,而跟明星演員相比較,這方面顯然跟不上。例如,三味線演奏者不光人數少得可憐,有的甚至聽不出三味線和長唄的聲音區別,人才供不應求,因而還根本無暇考慮選拔淘汰的事情。
國立劇場創立了歌舞伎研修班,以定期培養后繼新人,但因為早已不實行舊時的師傅帶徒弟制度,很少有接受一對一當面指導的機會,研修班的學生畢業后立即成為專業演員,一出戲往往只排練幾天就要上臺正式演出,在功底、掌握的劇目以及舞臺感覺方面,都還差口氣。而越是微妙之處,越體現出傳統藝術代代傳承和發展的藝與技。
但不管怎樣,歌舞伎的興盛是有目共睹的。用歌舞伎評論家河竹登志夫的話來說:\"歌舞伎既有傳統的一面,又有流行的一面,自江戶時代以來,就一直站在社會流行的最前列,以前衛的形象而發展的。假如沒有這兩方面的要素,歌舞伎肯定滅亡。\"或許,這就是它返老還童的真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