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降臨
瑪麗莎·莫樂無論如何也不能相信這是真的--自己剛出生的孩子體重只有1磅12盎司(約合794克)。更讓人煩惱的是,這個嬰兒(后來取名叫約翰)不僅體重特輕,而且在氣管與食管間有一個異常的缺口,如果不進行手術,進食時食物就很有可能進入他的肺。
約翰出生3小時后被轉入當地一家最先進的兒童醫院,這家醫院的羅斯蒂·瓊尼斯醫生準備在6小時內將這個缺口縫合。而此時,瑪麗莎的丈夫尼斯特偏偏還在紐約。看著嗷嗷啼叫的孩子被帶走,這位有著一雙機靈、智慧眼睛的西班牙女人無所適從。
晚上7點多鐘,瓊尼斯醫生會見了瑪麗莎。瑪麗莎回憶當時醫生對她說的第一件事是\"手術成功了,孩子還活著\",然而他又說:\"我是個直率的人,我覺得我必須讓你知道。\"之后他拿出一份診斷書,上面列了一長串條目,顯示約翰不僅患有先天性氣管開裂,還患有食道不全,肛門、腎臟殘缺和脊柱畸形,心臟也有異常--也就是說,后面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醫生離開后,瑪麗莎失聲痛哭起來。
丈夫尼斯特兩個小時后趕到醫院,瑪麗莎將發生的一切告訴了他,然后他們一起去看他們的孩子。孩子的小腦袋正被包裹在白色繃帶里,嘴里、鼻子里都插著呼吸管--此情此景實在讓人不忍目睹,但除了傷心,他們無計可施。
之后的10天內,約翰的狀況比想像的要好,能自己呼吸了,也可以通過胃管進食了,眼睛也能睜開了--那是一雙聰慧的大眼睛,忽閃忽閃的,很是可愛。
瑪麗莎每天都來看他,但她只能靜靜地坐在他身邊。她不能抱他,因為他太虛弱,身上纏著太多的管子和線。不過她可以摸摸他的臉頰,握住他的小手。她還在他的身邊放了一件棕色的嬰兒服。
尼斯特來得極少,他的工作太忙,不能夠經常來到兒子身邊,摸摸他、凝視他。總的來說,這段時間是安寧的。
生死抉擇
新年過后的一個星期又出現了新的問題:約翰的頭蓋骨出血,一個小血塊壓迫了約翰的大腦。這血塊可以用一根探針吸干,但必須將一根管子植入約翰的大腦以減輕壓力。而這一切又只能通過在約翰的頭蓋骨上鉆一個洞來完成。
約翰所患的這種極為罕見的病癥在醫學上被稱為VACTERL綜合征。VACTERL是由人體7種器官和系統名稱的首字母構成,分別表示脊柱(vertebrae)、肛門(anus)、心臟系統(cardial system)、氣管(trachea)、食管(esophagus)、腎臟系統(renal system)和肢體(limbs)。而在這7種器官和系統中,約翰目前只有肢體沒出現病癥。
要進行全面修復至少要有6個獨立的手術,也許是9個,而所有手術都極為復雜,且具有相當的危險性--隨著舊問題的解決,可能會出現更多的新問題,甚至最后的結果依然是死亡。
\"我首先想到的是他不能打棒球了。\"尼斯特搖著頭,哽咽地對妻子說。他沒想到情況會更糟。他總在想約翰受得了這么多的痛苦和折磨嗎?就算把這些苦都一一受過來了,最后的結果又會是怎樣的呢?他會徹底好起來嗎?他會走路嗎?會認得我嗎?尼斯特的腦袋被這些東西塞得滿滿的,聽不見任何聲音,也不想知道任何事情。
1月10日下午,尼斯特夫婦遇見了克里斯汀·米切爾--兒童醫院倫理學辦公室的主任,她的工作是幫助患者家屬做出困難的決定,而其中最困難的是讓一個家庭明白,其實,死亡只是一種選擇。
第二天,克里斯汀和倫理辦公室的其他3位成員會見了尼斯特夫婦。瓊尼斯醫生帶了一些同事也來了。他們將幫助尼斯特一家決定怎樣對他們的兒子最好。
瓊尼斯醫生說腦出血是導致肌體死亡的惟一原因,如果探針能插入大腦把淤血吸干,那么其他各種缺陷都可以通過手術得到矯正。如果這些手術均順利的話,到約翰5歲時,所有手術都可以完成。
但誰也不能保證手術一定成功,而且,\"每個手術都是獨立的部分,都具有很高的危險性。\"一名醫生說道。言下之意,要讓所有的手術都成功,其幾率幾乎為零。
克里斯汀和護士代表們對于手術給病人帶來的痛苦發表了意見:就算情況較好,只需做最少的6個手術,這個不足800克的嬰兒也會大傷元氣,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對這個可憐的嬰兒來說,這種傷害甚至是致命的。
作為孩子的母親,瑪麗莎這樣說道:\"所有人都能理解我們,除了瓊尼斯醫生以外。他總是說'我們可以修復這個,可以修復那個',就好像約翰只是部機器。\"
在爭論中,尼斯特問瓊尼斯醫生:\"若這個孩子是你的,你會怎么辦?\"瓊尼斯醫生似乎很不舒服,沒有回答。
經過90分鐘的爭辯,會談結束,尼斯特夫婦要求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讓他們單獨呆一會兒。幾分鐘后回來,他們做出了他們的決定:不再進行進一步的手術。
溫情告別
第二天,瑪麗莎獨自到醫院看兒子。儀器和管子都從約翰的身上拿走了。瑪麗莎總算可以抱一抱自己的孩子了。那一剎那,她的眼淚無法遏制地流了下來。他的身體多么地柔軟啊,就像是一汪溫水靜靜地在她的懷中流淌;他的氣息卻是那么地微弱,他多么需要她的幫助啊,可是她卻要失去他了。上帝知道,她是多么愛他,因此他們才做出了這個決定。可上帝是否知道,這種方式的愛又是多么地殘忍和冷酷?
\"她展現了她的力量。\"一名護士說,\"正是這種力量使她做出那個決定。這是偉大的愛,是一個父母對自己孩子所做出的最不自私的決定。\"
1月18日下午,尼斯特來到醫院見兒子最后一面,整個下午他惟一說的就是:\"太……太難了。\"下午6點,約翰穿著一件綠色小衣服從治療室被抱了出來。瑪麗莎抱著他,一邊搖一邊唱著歌謠。晚上8點過5分,約翰的心臟停止了跳動。
小約翰終于徹底平靜了,他就那樣靜靜地躺在瑪麗莎的懷里,尼斯特則坐在一旁呆呆地看著。那件綠色小衣服是瑪麗莎親手為約翰做的,穿在孩子身上合適極了,綠色襯著孩子白嫩的肌膚,顯得更加柔和與安詳。可誰能想到,這一家三口第一次團聚的時刻竟然也是永別的時刻!
瑪麗莎的眼里再也流不出淚水,在過去的15個日日夜夜,她已將淚水流盡,此時此刻她只想笑一笑,好讓小約翰的靈魂在升上天堂前能見一見媽媽的笑容。瑪麗莎知道約翰的靈魂正在房間的某個角落看著他的媽媽,他一定知道他的父母是多么地愛他。
1月26日,一個受盡折磨的幼小身軀終于永遠地安息了。待送行的人散盡后,尼斯特和瑪麗莎在約翰的墳前放了一個玩具風車。此后每個月的26號他們都會去看他。他們說:\"約翰好像知道這一切,每次我們去看他,即使是沒有風的天氣,風車也會轉,我們走得越近,風車轉得越快,直到我們離去,風車才慢慢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