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陸戰隊是現代的事,可在古代就已經出現了翻山越嶺的大艦隊;魚雷本是在海中作戰,卻能躍上陸上陣地大打出手。它們都真真實實發生過,并傳誦至今。
艦隊翻山
15世紀中葉,崛起的奧斯曼士耳其帝國已攻占了東羅馬帝國的絕大部分土地,迫使東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率領10000人的軍隊固守著君士坦丁堡這座孤城。年僅21歲的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發誓要奪取君士坦丁堡這顆\"東羅馬帝國皇冠上的最后瑰寶\",于1453年4月6日親率8萬人的土耳其大軍開始圍攻君土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城南臨馬爾馬拉海。臨海的懸崖峭壁構成了天然的防守屏障。該城的東北部與某著名的金角灣相接。此處的城墻雖然大多筑于平緩的沙灘之上,但金角灣卻如同一只碩大的葫蘆,且在其狹窄的入口處,橫置著數條粗大的鐵鏈,鐵鏈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君士坦丁堡和熱那亞人占據的加拉太,專門用于攔截敵方戰艦。該城的西部雖與大陸相接,但構筑了里外兩道堅固的城墻,每道城墻高數十米,城墻前還有很深的護城河,真可謂易守難攻。
面對如此堅固的城墻,穆罕默德二世不但未能攻破,就連護城河也無法越過。攻城接連受挫,穆罕默德二世重新審視了君士坦丁堡設防的強點和弱點,決定將主攻方向轉至海上,從難以逾越的金角灣向東羅馬人筑在沙灘上最疏于戒備防守相對薄弱的東段城墻實施主要突擊。實現這一決心的關鍵是要把正在外海集結的艦隊駛進金角灣內港。可是從現有情形看,橫攔在金角灣入口狹窄處的鐵鏈將是任何艦船都無法強行通過的關卡。基于這種情況,年輕的國王破天荒地做出了將土耳其艦隊翻山越嶺的決定。就是說,要把正在外海集結但卻無法直接攻城的土耳其艦隊拖過熱那亞人占據的多山的岬角地帶,從陸地進入金角灣里面的內港,從君士坦丁堡東北部實施主要攻擊。
穆罕默德二世在做出這一決定后,一面派人同熱那亞人協商,使他們同意土耳其艦隊取道由熱那亞人占據的加拉太進入金角灣,一面下令成千上萬的軍民修筑一條跨越佩拉山嶺的艦船\"航道\",同時,在這條翻山越嶺的\"航道\"上鋪設一層堅厚的木板,并為減少摩擦而在木板上涂刷牛油、羊油等油脂。陸上\"航道\"開通之后,穆罕默德二世下令所屬艦隊利用夜晚悄悄\"起航\"。80余艘戰艦被牛拉、人推,一艘接一艘,經由田野、山嶺和樹林,安全進入了金角灣內港,并迅速完成了封鎖君士坦丁堡的作戰準備。等到次日天明,城內守軍望著猶如自天而降的土耳其艦隊,馬上軍心渙散。
1453年5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下令發起總攻。海上艦隊同城西的陸上攻城部隊達成鉗形攻勢,加上巨炮的連續轟擊,堅固的城墻終于被打開缺口。\"不可攻克\"的城池被占領,東羅馬帝國就此滅亡。隨后,奧斯曼帝國遷都于此,并將該城更名為伊斯坦布爾。
魚雷登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前蘇聯一艘潛艇發現,德軍在新羅西斯克港有個特殊的布防。在又高又厚的防波堤后面,修筑了迫擊炮和大口徑機槍陣地。蘇軍要在這個港口登陸,一定會遇到猛烈反擊。艦上的炮火打不到它,敵人防空力量很強,又不能用飛機去轟炸,因此很難一舉殲滅迫擊炮陣地。
蘇軍得到這個情報后,多次召開作戰會議,其中的關鍵問題是如何搞掉迫擊炮陣地。有位船長提出,用魚雷去對付迫擊炮。戰友們一聽,都哈哈笑了起來,感到太荒唐,根本不可能。可是這位船長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認定用魚雷打擊迫擊炮陣地是完全可能的。他說了自己的一次親身經歷:在一次演習中,他的一枚魚雷從海面沖到沙灘上,并向前滑行了20多米,這說明魚雷是能\"登陸作戰\"的。他所說的這個事例引起了一些指揮員的興趣。雖然這條登陸的魚雷是偏航出事故造成的,但它說明一個事實,魚雷也有可能\"登陸作戰\"。
作戰會議之后,指揮員下令成立專門小組研究\"魚雷登陸作戰\"的難題。當時擺在面前的最大困難是如何防止魚雷碰撞防波堤后爆炸,而是使它在越過防波堤著陸后最遠點上才爆炸,不然很難消滅防波堤后的迫擊炮陣地。蘇軍的兵器專家、軍械人員絞盡腦汁,最后,他們制造了一種合適的引信,使魚雷飛過防波堤高度。改裝魚雷后,進行了實彈試射,結果令人興奮,魚雷\"登陸\"成功。
攻擊新羅西斯克港的戰斗打響后,蘇軍一個中隊的魚雷艇針對港內防波提發射數十枚魚雷。這些魚雷沖上水面,越過了防波堤之后,把德軍迫擊炮陣地、大口徑機槍陣地炸得稀巴爛,使其在瞬間失去戰斗力。蘇軍發起登陸,很快占領了港口。
有幾個活下來的德國炮兵納悶地問蘇軍士兵:\"那些從水面上來的會翻騰的炸彈到底是什么武器?\"蘇軍士兵告訴他們:\"是魚雷!\"這幾個德國士兵搖頭說:\"沒聽說過還有會登陸的魚雷!\"蘇軍士兵風趣地說:\"我們就是用魚雷吃掉了你們的迫擊炮,信不信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