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8月21日,世界最著名的油畫、萊昂納多·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被人從巴黎盧浮宮的墻上盜走。這起竊案令人難以置信,因為直到事發后的第二天才有人發現油畫失蹤。
大約在案發前一年,盧浮宮博物館館長狄奧菲樂還曾夸口說:\"那比偷巴黎圣母院的鐘樓還難。\"案發后不久,他被迫辭職。
是誰偷走了這幅名畫?又是為了什么?蒙娜麗莎會不會再也找不回來了?
禍起蕭墻
在此之前,盧浮宮管理人員在這幅名畫前面安裝了玻璃隔板,人們一直對此爭論不休。管理人員聲稱這是為了保護油畫,特別是使其免遭故意破壞藝術品行為的毒手。而公眾和媒體則認為玻璃反光,有礙觀賞。
畫家路易斯·白郎德決定加入這場爭論,他要畫一幅一個法國少女站在《蒙娜麗莎》畫像前對著玻璃板整理頭發的畫。
1991年8月22日,星期二,白郎德走進盧浮宮,來到方廳,蒙娜麗莎5年來一直在那里展出。但是他發現在柯雷喬的《神秘的婚禮》和提香的《阿方索·德·阿瓦洛斯的寓言》之間,原來掛著《蒙娜麗莎》的墻上,只剩下34個鐵釘。
白郎德找來警衛負責人,他說畫肯定是在攝影師那里。幾個小時后,白郎德又和警衛負責人回來查看,才發現《蒙娜麗莎》不在攝影師那兒。部門主任和其他警衛在博物館里搜尋了一番以后,不得不承認--《蒙娜麗莎》不見了。
因為館長狄奧菲樂·霍姆勒正在度假,消息報告給埃及文物館館長。他按例向巴黎警方報了案。午后不久,約有60個偵探來到盧浮宮。他們關閉了盧浮宮,清出了參觀者。然后繼續搜索。最后終于得出結論,《蒙娜麗莎》真的被盜了。
為了協助調查,盧浮宮關閉了整整一周。當它重新開放的時候,人們排著長隊來看那塊原本掛著《蒙娜麗莎》而今空蕩蕩的墻壁。一個不知名的觀眾留下了一束鮮花。
蛛絲馬跡
令人失望的是,現場沒有留下多少作案痕跡。最重要的物證在調查的第一天就找到了。60個偵探在搜索盧浮宮一個小時之后,在一個樓梯上發現了那塊惹人非議的玻璃板和《蒙娜麗莎》的畫框。畫框是兩年前德·拜恩伯爵夫人捐贈的一件古董,幸而沒有損壞。偵探們和其他人推測,竊賊得手后,溜進樓梯間,從畫框上取下畫,然后神不知鬼不覺地離開了盧浮宮。但是這一切是什么時間發生的呢?
偵探們開始走訪警衛和工人,以確定《蒙娜麗莎》被盜的時間。一個工人回憶起來,他在星期一(發現被盜的前一天)早晨7點鐘左右看到過這幅畫,但一個小時后當他再從方廳經過的時候,他注意到畫不見了。他當時猜想是管理人員摘下來了。
進一步調查發現,方廳當值警衛當時呆在家里(他的一個孩子得了麻疹),而頂替他值班的人承認在8點鐘左右他曾離開崗位幾分鐘去吸煙。所有這些證據表明竊案發生在星期一早晨7點到8點30分之間。
但是,盧浮宮在星期一閉館清掃。難道是監守自盜?星期一早晨有大約800人曾經進入過方廳。進出盧浮宮的有博物館管理人員、警衛、工人、清潔工和攝影師。和這些人的面談所獲甚微。有人想起曾看見有陌生人逗留,但他卻不能把那人的長相與警察局里的照片對上號。
偵探請來了著名的指紋專家阿方斯·貝迪龍。他在《蒙娜麗莎》的畫框上找到一枚拇指指紋,但在檔案中卻沒有與之相同的。
盧浮宮一側有個腳手架,這是安裝升降機用的。這可能給罪犯提供了進入盧浮宮的方便之門。
除了認定竊賊至少了解一些盧浮宮的內情之外,沒有找到更多的線索。竊賊到底是誰呢?
迷霧重重
關于竊賊的身份和動機的傳言和猜測不脛而走。在當時的特定政治背景下,一些法國人指責德國人,認為這次行竊不過是挫敗法國士氣的一種伎倆;一些德國人則認為這是法國人玩弄的花招,目的是轉移國際上的注意力。巴黎警察局長這樣推斷:\"竊賊們--我傾向于作案者為多人--順利地攜畫逃離。到目前為止,對其身份和行蹤一無所知。我敢肯定他們的動機與政治無關,但也許是盧浮宮員工的不滿引發的'故意破壞'。另外,也有可能作案者是個瘋子。還有一種更壞的可能性,是作案者打算借此勒索政府以獲利。\"
還有人推測盧浮宮的工人偷了這幅畫,目的是暴露盧浮宮對這些珍品保護多么不利。另有一些人認為整個事件不過是個惡作劇,《蒙娜麗莎》不久就會悄悄地回到原位。
1911年9月7日,即竊案發生后的第17天,當局逮捕了紀堯姆·阿波里納爾。5天后又放了他。雖然阿波里納爾是蓋瑞·皮埃爾特的朋友,而后者長期以來一直從警衛的鼻子底下盜取文物,但沒有證據證明他知情或以任何方式參與了這起竊案。
盡管公眾群情激奮,盡管偵探們一直在搜尋,《蒙娜麗莎》還是沒有露面。一周又一周,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最后竟有人猜測畫在一次清潔過程中意外被毀,盧浮宮為了掩飾才慌稱被盜。
兩年過去了,沒有《蒙娜麗莎》的任何消息。就在這時,竊賊卻浮出了水面。
自投羅網
1913年秋天,也就是《蒙娜麗莎》被盜后兩年,大名鼎鼎的古董商人阿爾弗萊多·蓋利在意大利的幾份報紙上刊登廣告,聲稱高價收購各種藝術品。
廣告刊登不久,蓋利收到一封日期為1913年11月29日的來信,寫信的人說他擁有被盜的《蒙娜麗莎》。信里提供的回信地址是巴黎的一個郵局信箱,簽名是\"萊昂納多\"。
盡管蓋利認為和他打交道的人只是擁有復制品而不是真的《蒙娜麗莎》,他還是與烏飛齊博物館(位于意大利佛羅倫薩)館長波齊取得了聯系。他們商定,由蓋利回信答復說在報價之前看看畫。
第二封來信很快就到了,信里要蓋利去巴黎看畫。蓋利答復說他不能去巴黎,但可以安排\"萊昂納多\"在12月22日到米蘭見他。
1913年12月10日,一個留著小胡子的意大利人出現在蓋利位于佛羅倫薩的營業部。等其他顧客走光后,這個陌生人告訴蓋利他叫萊昂納多·文森佐,《蒙娜麗莎》就在他旅館的房間里。萊昂納多開價150萬里拉。他解釋說他偷這幅畫只是為了把拿破侖從意大利偷走的東西交還給意大利。他要求把《蒙娜麗莎》掛在烏飛齊博物館,永遠不再給法國。
蓋利急中生智,同意了他的開價,但他同時提出烏飛齊博物館的館長在同意收藏這幅畫之前要先看畫。萊昂納多建議他們第二天到他旅館的房間里會面。他一走,蓋利就與警察局和烏飛齊博物館取得了聯系。
完璧歸趙
第二天,蓋利和波齊(博物館館長)出現在萊昂納多旅館的房間里。萊昂納多拉出一個木制旅行箱,打開箱蓋,取出里面的內衣、鞋子、襯衣,再打開一個假底--里面放著《蒙娜麗莎》。
蓋利和博物館館長認出在畫的背面有盧浮宮的印戳。這顯然是真的《蒙娜麗莎》。
博物館館長說他需要與達·芬奇的其他作品做個對比。于是他們帶著畫一同走了出來。
化名萊昂納多·文森佐的文森佐·貝魯甲被逮捕了。
事發的過程比很多人想像的要簡單得多。文森佐·貝魯甲,出生于意大利,1908年曾在巴黎盧浮宮工作。很多盧浮宮警衛都還認識他,那天,他進入盧浮宮,注意到方廳無人,就取下《蒙娜麗莎》,走進樓梯間,卸下畫框,把畫藏在工作服里面走出了盧浮宮。
貝魯甲一直沒有打算賣掉這幅畫,他惟一目的就是把畫交還意大利。
《蒙娜麗莎》失而復得的消息一經傳開,人們欣喜若狂。畫被帶到意大利各地展出。1913年12月30日,《蒙娜麗莎》被送歸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