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典型的WTO案例
2003年7月11日,美國201鋼鐵保障措施案三人專家組發布報告,裁定美國對本國的鋼鐵保護措施違反世貿規則,支持原告方要求美國立即停止對本國鋼鐵行業執行保障措施的申訴。
該案起訴美國的國家多達八個,是WTO爭端解決中原告最多的一個案件。由于中國是原告之一,因此可稱這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第一次運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保護本國貿易和產業合法利益,并取得了初勝。按照世貿組織爭端解決規則,在無上訴的情況下,專家組報告將被爭端解決機構通過。
有業內專家認為,從法律上看,該案也是涉及法律問題最多的一個案件,包括專家組審查范圍、未預見的發展、進口產品定義、國內相似產品定義、進口增加、嚴重損害、因果關系、對等性、最惠國待遇、措施的限度、關稅配額分配、發展中國家待遇等12個法律點,幾乎涉及了WTO《保障措施協議》每一個實質性條款的適用和理解。
對于這個裁決結果,據美國媒體的報道,美國有關方面立即表示會上訴,并會在現階段維持保障稅率。
去年3月20日,由于美國鋼鐵行業的壓力,加之國會中期選舉因素,布什總統根據美國貿易法案中的201條款,做出了實施鋼鐵保障措施的決定,開始對大部分進口鋼材征收最高達30%的關稅,對板坯、板材等12種進口美國的主要鋼鐵產品,實施為期三年的關稅配額限制或加征8%到30%不等的關稅。除加拿大、以色列、約旦和墨西哥,該措施適用于來自所有國家的進口鋼鐵產品,涉及的國家和地區達40多個。
美國之所以敗訴
對于美國這次敗訴的原因,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WTO研究會會長薛永久一語中的:“采取保障措施一般是因為進口突然增加,導致國內產業受損;而美國則明顯由于本身產業結構調整不到位,導致鋼鐵行業競爭能力不強。”
原外經貿部曾參與過該案談判過程的官員也曾表示,美國近年鋼鐵進口數量增加,但并沒有造成對其鋼鐵行業很大沖擊;美國確實有鋼鐵企業申請破產,那是由于破產企業自身結構和規模以及技術原因所致,和其他國家鋼鐵出口數量增加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
在2002年4月11日美國與中國、歐盟、日本、韓國、瑞士和挪威六方舉行的聯合磋商中,六方指出,美國對進口鋼鐵產品實施保障措施違反了世貿組織關于保障措施的基本要求,表現為美國依據對同類或直接競爭產品的武斷定義,打擊了范圍廣泛的所有鋼鐵產品;美國的行動不能夠找到有力的證據。
事實上,美國保障措施所涵蓋的大多數產品,其對美國的進口自1998年起就已下降;美國不能保證其他因素所造成的損害不被歸因于進口產品。美國為此采取的措施也是不成比例的,超出了為補救由于出口產品而造成的損害所必需的程度。
三人專家小組顯然傾向于原告方的意見,其報告明確指出,美國未能夠證明其國內鋼鐵產業由于大量廉價的進口而受到損害,而這“正是采取保障措施的前提”;而美國將加拿大、墨西哥、以色列和約旦排除在保障措施之外的做法也是“違規的”。
DSB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該案能夠在一年零四個月的時間內即得出初裁結果,在中國沒有入世的情況下是不可想像的。
原外經貿部發言人高燕曾指出,向“爭端解決機制”(DSB)提請裁決,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一項重要權利。“而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前,對這類爭端,我們只能通過雙邊談判和訴諸對方國家法院,很難獲得公平處理。”
同樣,這種裁決在關貿總協定變身為世貿組織之前得到執行也是不可想像的。“這主要因為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DSB)近年的根本性完善。”薛永久教授深有感觸地說。
爭端解決機制(DSB)早已存在于原來的關貿總協定(GATT)中,只不過GATT的爭端解決與程序是屬于調解和規勸性的,主要是通過“磋商”機制,利用各方的合作精神來最大可能地解決爭端,理事會的最終裁決不具有權威性和強制性。另外,解決程序沒有確定的時間表,裁決容易被阻撓,致使許多案件久拖不決。
在關貿總協定的烏拉圭回合談判當中,以上弊病得到了根本性的改進。最重要的改進集中于精細的操作程序、明確的時間限制以及嚴格的交叉報復機制等方面。烏拉圭回合談判結束后,1995年1月,關貿總協定更名為世貿組織,按照改進后的程序,會員國之間發生爭端后,DSB可以先給出60天的雙邊協商時間,磋商不成將進入仲裁程序。屆時將由世貿組織組成專家小組,原則上在六個月(最長不超過九個月)內提交最后報告,作出裁決;在專家小組提出報告以供各成員傳閱后20天至60天間,各爭端方如無異議,該報告即視為通過。如果一方不服,可以向一個七人組成的“常設上訴機構”提起上訴。上訴案審理期限原則上為60天至90天。上訴機構可以維護、修正、撤銷專家小組的裁決結論。上訴機構的裁決為最后裁決,當事方應無條件接受。
美國鋼鐵保障措施案的處理過程,完整地體現了DSB的運作程序。
2002年3月20日,美國正式啟動保障措施,中國和歐盟、日本、韓國、瑞士和挪威等六方,于2002年4月11日和12日在日內瓦就美國“201鋼鐵保障措施”問題與美方進行磋商,要求美國立即終止限制鋼鐵產品進口的保護主義措施。但遭到拒絕。
2002年5月21日,歐盟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構會議上,率先提出成立世貿專家小組,以解決與美國的鋼鐵貿易糾紛,其余涉案各方也紛紛跟進。但這一要求遭到美國的反對。“原來在GATT時,如果有一方不同意成立專家小組,專家小組就不能成立,也就不會進入到DSB后續處理階段。而目前,第一次有一方不同意,則專家小組不能成立;但如果有一方堅持成立,第二次專家小組就可以自動成立了。”薛永久告訴記者。
2002年7月25日,世貿組織總干事穆爾按照有關程序,任命了來自冰島、印度和新加坡的三位專家,組成負責201鋼鐵保障措施案專家組。
改進后爭端解決機制形成了WT0獨特的兩審終審制,增強了爭端解決機構的權威性和靈活性。“正是這一機制才使多邊貿易體制的一整套貿易規則不再是停留在紙上的條文,而是一套能夠發揮實際效力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游戲規則。”一位法律專家這樣認為。這不僅為WT0各成員提供了公平公正地解決經貿糾紛的場所,而且通過其裁決的執行,減少了爆發貿易戰的可能性。WT0首任總干事魯杰羅將其譽為“多邊貿易體制的主要支柱”。
由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關系不平衡,這個機制對于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是個利好。它標志著中國未來解決與其他WTO成員的爭議,多了一條穩定、可預見的途徑。
“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占全部出口的18%~19%,而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僅占其全部出口的1%左右,誰會更在乎貿易爭端呢?沒有這個相對完善的機制,貿易爭端一般都會歸于雙邊實力為主導的較量。但目前來看,主導因素變成了WTO的相關規則,盡管實力差距的陰影仍然揮之不去,但畢竟是一個很大的進步。”薛永久總結說。
本刊實習研究員 Joe Westersund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