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人們把一天分成十二時辰,他們依次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口中、日·、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十二時的第一個時辰,相當北京時間23時至1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的第二個時辰,相當于1時至3時。夜半之后雄雞開始啼鳴,故曰雞鳴。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此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相當于5時至7時,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開的那段時間。食時,又名早食等,相當于7時至9時。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隅中,又名日禺等,相當于9時至11時,臨近中午的時候又稱為隅中。日中,又名日正,中午、正午等,相當于11時至13時。日·,又名日跌、日央等,相當于13時至15時,太陽偏西為日·。晡時,又名日鋪、夕食,相當于15時至17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日入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相當于17時至19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蒙朧,故稱黃昏。相當于19時至21時。人定,又名定昏。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
以上關于十二時辰的知識,而有一首關于十二時辰的歌。這首《十二辰歌》是在敦煌遺書中發(fā)現的,歌詞如下:
平旦寅,少年勤學莫辭貧。君不見朱買臣未得貴,猶自行歌自負薪。
日出卯,人生在世須臾老。男兒不學讀詩書,恰似園中肥地草。
食日辰,偷光鑿壁事殷勤。丈夫學問隨身寶,白玉黃金未是珍。
隅中巳,專心發(fā)憤尋詩書。每憶賢人羊角哀,求學山中并糧死。
日南午,讀書不得辭辛苦。如今圣主招賢才,去爾中華用我武。
日映未,暫時貧賤何羞恥?昔日相如未遇時,棲惶賣卜于纏市。
脯時申,縣頭刺股士蘇秦。貧病即令妻嫂行,衣錦還鄉(xiāng)爭拜奏。
日入酉,金樽多瀉蒲桃酒。喚君莫棄失徒人,結交承已須朋友。
黃昏戌,琴書獨坐茅庵室。天子不將卯信迎,誓隱山林終不出。
入定亥,君子雖貧禮常在。松柏縱然經歲寒,一片貞心常不改。
夜半子,莫言屈滯長如此。鴻鳥只思羽翼齊,點翅飛滕千萬里。
雞鳴丑,莫惜黃金交朋友,蓬高豈將久榮華,飄飄萬里隨風走。
歌詞分別以十二時辰的名稱及相對應的地支名稱起頭,或奉勸人們珍惜光陰多勤勞;或勸誡人們苦讀書莫辭勞;或告誡人們暫時貧賤不足恥;或告訴人們當輕財重朋友……歌詞每段押韻上口,全詞句式整齊,今天讀來仍有很好的教育啟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