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有些孩子(主要是城市小孩),“花錢如流水”,“想買什么就買什么”,一點不珍惜父母掙錢的艱辛。其實,這就不僅僅是家長對孩子的溺愛問題,而涉及到一個如何對孩子進行“金錢觀”的教育問題。
有關專家指出,“金錢觀”的教育,對孩子們來說,既是一件刻不容緩的大事,又必須按不同的年齡段,劃分出不同的教育內容。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父母完全能夠教會孩子具有經濟頭腦,也能夠訓練孩子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這類教育宜早不宜遲,要講究方法,培植環境,注意因勢利導。
學齡前的金錢觀教育
學齡前兒童的金錢觀到底是什么?專家指出,三歲及三歲前的兒童,視金錢為一種玩具,一張花花綠綠非常好看的紙。這時候,如果能讓孩子說出“錢比圖片玩具更好”,就基本達到教育目的了。從四歲到七歲,兒童對金錢的功能就具有朦朧的意識了,四歲的孩子雖認不出金額大小,也沒有自覺的購物能力,但知道錢可以換回許多好吃的好玩的東西。這個時候,是進行金錢觀教育的良機,可從小認識錢幣開始,結合著數字教育,讓孩子了解找零錢、湊整錢是怎么回事。當孩子稍大一些后,可以帶孩子一同購物,讓孩子知道購物消費是怎么回事,也可帶孩子去銀行,讓孩子了解存錢取款又是怎樣的程序。同時,也不可忽視愛心教育,在孩子上幼兒園時,應教會孩子學會給予,讓他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上學念書的,都有溫暖的家,都能穿漂亮的衣服。讓孩子去接近、去關心、去幫助在困難中的孩子。
小學階段的金錢觀教育
專家指出,孩子在七歲左右已能懂得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系。這時候,是家長對孩子實施金錢觀教育的黃金時間??梢詮慕o孩子零用錢開始。家長一定要記住,給孩子錢的目的并不是讓孩子去炫耀家庭的經濟地位或解決生存之必需,而是要讓孩子學習如何使用與管理金錢。當孩子手里拿著有限數目的金錢時,他就會學著取舍。不過,上小學的孩子是最不喜歡枯燥的嘮叨,家長們在進行金錢觀教育時,可結合一些兒童感興趣的內容。比如讓孩子看著《古魯當家》的漫畫叢書,一系列生動鮮活的漫畫,讓孩子在笑聲中不知不覺地受到“理財”方面的教育。此外,過年時的給孩子壓歲錢,在我國已形成傳統。可結合壓歲錢進行“壓歲教育”。在要求孩子管好用好壓歲錢(包括將錢放在父母處保管)的同時,還要多給孩子講解人生甘苦,掙錢不易,傳授處世之道,加強品德和愛心教育,這樣,孩子就會獲得物質和精神的雙豐收,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也不可走極端,一味強調金錢的珍貴,使孩子養成過于吝嗇的習慣。資料表明,很多成年人的“守財奴”意識,都與少年時期的環境,以及不正確的金錢觀教育有關。常常有“父母小氣,兒女更吝嗇”的現象。
孩子小學階段,許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喜歡將零花錢與孩子的成績結合起來。甚至定了具體的指標:滿分“獎金”多少,考多少分就不給零花錢,等等。這種方法顯然利少弊多,它可能在某一時段會激發某些孩子的學習熱情,并使得他們珍惜金錢;但卻違背了家長給孩子零花錢的根本目的,在金錢觀上有點“撥苗助長”,使得孩子的精神負擔加重,最終不利于孩子提高成績和豎立正確的金錢觀,因為“掙父母的錢”,顯然沒有道理;時間長了,甚至連學習的目的也與“掙錢”混為一談了。
中學階段的金錢觀教育
這個階段的孩子,儼然是個大人,應該掌握怎樣控制消費,怎樣才能讓有限的錢發揮最大的作用。作為父母,要讓孩子積極參與到家庭理財中去,告訴家庭的日常收支狀況,培養孩子的理財興趣,不要讓孩子成為“局外人”。要教育孩子養成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念,生活上不和同學相互攀比,平時盡量穿校服,學習用品不趕時髦。但家長也要考試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特點:都比較愛美,想吸引同學(尤其是異性同學)的注意,可給孩子添置一件或幾件漂亮的衣服。不過,當孩子提出購買衣服(或其它較貴的物品)的要求時,家長若覺得并非是很緊迫的,可答應遲些時候再給買。利用這段時間的冷卻,可避免沖動購物。須知,沖動和易變也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點。在購物前后,可與孩子討論“物品性能價格比”、“錢和物相比,優越在哪兒”等較深層次的消費問題。
在高中階段,可以對孩子進行一些金融和投資風險方面的教育,家長也要加強這方面知識的學習,避免出現“一問三不知”的局面。可讓孩子將零花錢送銀行儲存,但不宜涉入股票、彩票等等風險、耗精力的投資。
有些家長喜歡將家務活與零花錢結合起來,讓孩子找到“打工”的感覺,這初衷當然是好的,但會讓孩子形成“干家務活也有工資”的念頭,這又是沒道理的。因為上中學的孩子具備了干一些家務活的能力,理應為家庭出一份力,就像父母理應要養育孩子一樣,是不能有索取的。家長們可以在媒體上找出一些國外中學生自謀生路的例子,目的是讓孩子領悟其中的少年理財意識、經濟獨立意識和個人消費意識。同時也要防止極端,讓孩子區分出精明理財和一味追求錢財的差別,從而在道德方面掌握良好的方向,避免陷入拜金主義的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