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中成藥工業已成為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中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中藥材年收購總值160億元左右;中藥及保健品年總產值700多億元,約占國民經濟總值的1%。為使中藥材產業能健康有序的發展,國家藥監局前不久制定并發布了GAP(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規定藥材種植者(生產基地)只有符合GAP要求才能拿到批準文號,否則不得擅自種植和銷售藥材。也就是說,今后中藥材種植將受到國家標準的嚴格控制。最近,有關專家為此向藥材種植者提出如下建議:
忌隨意跨地區種植
中藥自古就有“道地性”之說。“道地藥材”是指實踐證明質量優、療效高、地域性強的中藥材,它是在幾千年中醫中藥發展史中形成的特殊概念。同是黃連,四川產的所含有效物質比湖北產的高2.73%。地理、生態的許多因素,如緯度、海拔高度、地形和地貌都影響到光照、氣溫、土壤和降水,對中藥材的生長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甘草、麻黃適宜在東北、華北、西北地區的鈣質土上生長;梔子偏好南方酸性土壤;雪蓮花、蒲公英、肉蓯蓉、鎖陽能在強光照條件下生長發育,而人參、三七、黃連、細辛等只有在微弱光照條件下才能長好。如果違反傳統,跨地區隨意種植,則農民缺少種植經驗,生產過程中病蟲害會大量發生,產量低下,產品質量也會大打折扣。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先恩說,前些年南方高山地區種人參,質量極差,市場根本不認可。他還說,現在來咨詢種中藥材的人很多,我們首先問,你們那里種過沒有?若沒有,我們就建議你不要種了。一般來說,應避免西藥東種,南藥北移。
買種苗找可靠“龍頭”
有些賣中藥材種苗的商人和公司,把自己的種苗夸得天花亂墜,宣傳“只要長草的地方,就能種藥”。李先恩為此特別提醒農民,不要輕信藥材種苗商販。他曾看到,商販把山茱萸的產量和收購價都夸大了幾倍;這些商販還與農民簽訂“正規合同”,可合同期只訂3年。李先恩說,實際上3年農民不可能賺到錢。因為山茱萸要生長6~7年以上才能結果,等果子結出,你找他收購,他卻說,合同已失效。又比如番紅花,賣種的說到處都能長,但實際上除了江浙一帶,其他地區種番紅花,會由于不開花或開花很少而收不到藥材。李先恩建議農民朋友,為防止受廣告和合同的欺詐,最好與本地的、信譽好的公司合作,由他們作為龍頭帶動,與他們按藥材生長周期簽訂合同較為穩妥。這樣,種苗、栽培技術和銷路都有人統一負責管理,不然農民作為個體經營者,靠自己生產和銷售,面臨的市場風險就太大了。
別把藥材種成木柴
不僅是無序分散的生產會造成農民無謂的損失,而且種植技術不規范——該掐頂時不掐頂,該剪枝時不剪枝,該采收時不采收,不該采收時亂采收,也會使中藥材的質量出現滑坡,使農民收益下降。同仁堂的顧問、中藥專家金世元教授曾發現,沒有五六年長不成的杭白菊、三七,有的農民卻提前采;根莖類的藥物,應該在花開前或在花敗謝后采收,而有的藥農卻在花期采收,結果上市后連專家都認不出它來。有的農民看時價不好,就把藥材留在地里繼續生長,等漲價,但像板藍根、白芷、當歸一類藥,當年不收就開花抽薹,做藥用的根就“發柴”(即嚴重木質化)了,沒有用了。
專家說,有的中藥材的種植還不能連茬。比如地黃,種一茬后得停種5~6年;一塊地種人參、西洋參過后,幾十年都不能再在這塊地再種,否則產量會下降至少一半,病害嚴重發生。專家認為,現在藥農急需為種植、加工中藥材“充電”。他們說,有關的技術書籍,市場上很容易買到。
力避盲目跟風
近年已有人警告,中藥材是特殊的農產品,貨緊則價揚;而種植過多、賣不出,則沒有其他用途,藥價變成柴價。但有關專家最近到江浙一帶調研,發現那里個別縣、市的領導還在層層動員,大種特種中藥材,要求“家家戶戶種藥材,鄉鄉村村聞藥香”。不遵循科學規律,“以大促產”和“以多求好”的觀念,將造成嚴重后果,專家為此焦慮。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馬小軍提出,發展藥材基地要防止過熱。市場對藥材的需求是有限的,其總量只有糧食作物的0.1%、水果的1.4%、蔬菜的0.28%。每種藥材的年需求量有限,如人參1800噸、當歸1200噸,多了就會造成巨大浪費。丹參、板藍根、桔梗等,都遭遇過低價濫市。目前還有些品種也潛伏著這種隱患,所以在決策種中藥材時,不能盲目跟風,應做充分的市場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