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蘭考縣城關鄉高場村村民高星旗是個科技信息迷,連年來,他都自費訂閱《農村百事通》、《致富信息報》等報刊,利用科技信息,獲得了較好的種植效益。
根據報刊信息和市場需求,他先后引進了多個特色品種。他引進的黑小麥當時賣了燒雞價,引進的白甜嫩玉米比普通玉米收入多1倍。2002年,他又引種了667平方米(1畝)特大穗、超高產優質谷子品種,獲得了580多公斤的好收成。他種植的這種谷子,一般667平方米產500多公斤,高產可達1000公斤,效益是玉米的2~3倍。這種谷子穗粗如小搟面杖,長一多,地面被一個挨一個的谷穗覆蓋,凡參觀者無不驚嘆稱奇,贊不絕口,還被縣電視臺予以報道,沒到收獲就有不少求種者,即使按米價賣,收入也近千元,相當于2倍玉米或花生地的收入。嘗到了科技信息甜頭的他,又訂閱了2003年的《農村百事通》。(河南秋紅騰飛)
舊鞋翻新賺錢新行當
半新半舊的皮鞋,對于一部分高消費的城市市民來說,在過了新鮮感之后,便不想再穿了,裂面或損底的更是當作垃圾扔了。而對于一些低收入的打工群體來說,要買上一雙皮料好、質量優的皮鞋,卻舍不得花那么多錢,買便宜的又不耐穿,更不合算。
在特區打工的老鄉胡永貴發現這種情況后,機靈的腦子便在不停地打轉: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賺錢商機,何不把這類舊皮鞋低價收購起來,然后憑借自己以前在家里學到的做皮鞋手藝,對其進行加工翻新處理后,再便宜賣出去,這可以說是一樁兩全其美的事兒,并且自己也能從中賺上一筆。
說干就干,第二天他便辭去了每月450多元薪水的工作,弄來皮鞋加工工具,開始了上門收購舊皮鞋。在收購時,他根據皮鞋的新舊好壞程度論價,收回來后,再依尺碼、款式、新舊和壞損程度等各種情況分別加工處理。一般半新半舊的好皮鞋只做整容、清毒、打蠟上光處理,鞋底或鞋面壞了的則換底或換面。就這樣,在經過胡永貴的精加工巧處理后,舊皮鞋便變成了新皮鞋,當他拿到各市場和生活區去以每雙10~20元的低價出售時,由于既好穿又便宜實惠,果真很受低薪消費者的歡迎,有時竟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
后來他自己忙不過來,便又請來幫手,實行“收—修—售”一條龍服務,生意更是紅火。(江西鄒聲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