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撐起日本經濟的半壁江山
“豐田”、“本田”、“索尼”、“松下”等日本大企業,我們已經非常熟悉。但是,許多人未必了解這些大企業都是由許多中小企業支撐起來的。比如豐田汽車公司約70%的零部件是由1000多家中小企業分包提供的。可以說,日本中小企業是日本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據統計,日本的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9.7%,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66.4%,它們所創造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4.9%。
日本的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相比,同樣存在規模較小、技術設備較落后、資金不足等問題,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但是,日本的中小企業不僅沒有在競爭中被擠垮,反而日益壯大,是什么原因呢?首先這固然是得力于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助,但關鍵在于中小企業有其鮮明的經營特色。如日本大阪的一家中小企業竹中制作所是專業生產螺栓等緊固件的,雖然它的產品并不起眼,但它在兩方面的努力使其成為同行業中的佼佼者:一是它的產品種類繁多,能夠滿足客戶的多種需要;二是通過與大學的科研合作,成功地開發出了防腐涂層的新技術,在這個領域里占據了領先地位。為此,它的產品已被東京灣海底隧道工程所采用,一時聲譽鵲起。又如日本青木公司雖然是一個員工不足30名的小企業,但卻由于其在技術和質量上的不懈追求,成為獲波音公司認證的零部件供應商,為波音公司生產的飛機零部件多達1300多種。從而成為日本又一所著名的中小企業。
日本政府是這樣支持的
在日本中小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政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政府對中小企業的支持體現在:(一)在法律政策支持,1963年日本正式頒布了《中小企業基本法》,并根據中小企業基本法設立了國家中小企業局,通過計劃、協調和編制預算保證了中小企業政策的貫徹落實。(二)金融和財政政策支持,日本目前有5家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的金融機構,包括中小企業金融公庫(為中小企業解決設備資金和中長期周轉資金不足問題,利率和貸款期限都優于市場貸款)、國民金融公庫(向制造業100人以下、商業50人以下的企業提供設備資金、周轉資金貸款)等。此外,政府全資或部分出資成立了為中小企業申請貸款提供保險和擔保的機構,如中小企業信用保險公庫,信用擔保公司等,大大增加了中小企業從民間銀行獲得貸款的機會。(三)人才培養支持。這方面的支持尤其重要。
日本對中小企業在人才培養支持方面主要有三點做法:第一,建立了中小企業診斷指導制度,以幫助中小企業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日本的中小企業診斷士制度是二戰后不久,作為承擔國家、都道府縣委托的經營診斷任務承擔者的資格制度而發展起來的。現在,日本經營咨詢業這種資格制度已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知。
所謂中小企業診斷事業,就是在都道府縣等政府機關成立中小企業指導機構,它們應中小企業經營者請求,對企業經營管理現狀進行綜合調查、分析,指出它在經營管理上的問題,提出具體的改善方法,協助中小企業經營者并通過他們的自主努力,使其經營合理化并日趨完善,以求得它的發展。
中小企業診斷士是通過考試獲得國家承認的資格。考試分為第一次考試、第二次考試和實習三個階段,持續時間為兩年。現在中小企業診斷士資格考試的專業領域,分為“商業”、“工礦業”、“信息(情報)”三個領域。
目前日本已擁有18000名中小企業診斷士。中小企業診斷士不僅從事公共事業診斷,而且還可靈活運用其廣泛知識和能力,在民間經營咨詢中也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二,政府出資創辦中小企業大學校,培養中小企業經營管理者和中小企業指導員。中小企業大學校實行非學歷教育,其服務對象是中小企業經營管理者、各地政府機關的中小企業指導員、中小企業團體的有關人員及預備創業者等。學員們通過培訓掌握中小企業經營革新和經營管理所必備的知識。培訓課程有經營管理者課程、經營繼承者課程、長期培養型課程、專題短期課程等。這種培訓班原則上是脫產學習,學員需在中小企業大學校住宿,其目的是促進不同行業中小企業經營者進行交流和信息交換。
政府機關的中小企業指導員和中小企業團體的有關人員學習國家的中小企業政策措施,經營管理知識,指導中小企業的各種技巧等等。預備創業者可以參加新創業培訓,培訓內容是創業所必備的實務知識和制訂經營計劃的方法等。這些培訓長則一年,短則3~5天。該校創辦于1962年,在全國各地共設9所分校,已有40余年的歷史。至今它所培養的學員人數已達29萬余人次。
第三,利用社會各種力量培養發展中小企業的人才。在民間,有許多團體也從事人才培訓工作。如中小企業政策審議會、中小企業事業團、商工會、中小企業協會等,它們為中小企業提供指導、診斷、人才培訓等,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員工素質是第一位的
日本中小企業本身也對人才培養十分重視,特別重視員工素質的提高。
日本中小企業對勞動力市場的依賴性較低,在聘用員工時,更看重基本素質而不是具體技能,它們在人員招聘上往往與學校合作。由學校推薦高素質的學生給企業。企業希望員工具有高素質并能勝任不同的工作,所以它們在員工培訓投入很大。在員工培訓中,除要求員工學習技術方面的“硬技能”外、還要學習企業的管理制度、經營理念、價值觀、企業文化、人際關系和行為準則等“軟技能”。
日本企業通過人才培訓著重幫助員工建立團隊精神,在企業內部創造合作與競爭、主動、積極、創造性地參與的氛圍。這是他們的企業文化的靈魂。他們通過人才培訓使企業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和創造力。這種凝聚力和創造力在關鍵時刻往往會產生起死回生的作用。
索尼公司女工改造生產線使企業起死回生的事例很說明這個問題。在20世紀80年代,日本制造業由于受日元升值的影響,索尼公司愛知縣幸田分廠面臨關廠休業的生死抉擇,在此關鍵時刻,分廠決定讓所有的技術人員轉入新機器設備的研制工作,而把現分廠的生產交給流水線上的作業女工全權負責,選派作業女工進行生產技術管理的入門培訓,并把廠內的機器設備和輸送帶全部拆卸,讓女工們從使用者角度出發,重新設計生產線排列。由于多年來的實踐探索、積累和不斷的學習,她們便排出了“心型”生產線,展現了令人滿意的成果——這比以往的生產線提高生產效率77%,削減員工43%,大大降低了成本,半成品庫存減少91%,生產作業空間縮小76%,使幸田分廠經營狀況明顯好轉。
著名的松下公司的員工一致推崇公司人才培訓的好傳統。如果有人問日本松下公司的職員,“你們公司生產什么產品?”松下任何員工都會這樣回答:松下電器公司是培育人的公司,同時兼做電器制品。
我們可以學習什么
日本發展中小企業的經驗是值得我國和中小企業家很好借鑒的。
第一是建立中小企業咨詢管理人員的資格評審制度。
目前我國現有的咨詢機構人員素質不高,專業咨詢人員普遍較少,知識和能力交叉型的咨詢專家尤其缺乏,同時,人才結構不合理,難以形成科學理論工作者與應用技術人才相互結合,定性研究人員與定量研究人員合理分配的多學科專家集團。
我們可以通過設立例如“中小企業經營管理指導師”之類的資格考試,對一些有經營管理實務經驗的人員進行培訓,通過考核后,評定專業職稱,以提高我國對中小企業的管理咨詢水平,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咨詢顧問,讓他們經常為企業出點子,獻計獻策,成為企業的好幫手。
第二是建立國際交流平臺,為中小企業引進人才。
如何引進人才,提高技術水平是發展中小企業的關鍵,我以為,在西方先進國家有很多已退休的有豐富經驗的企業經營管理人員、民營企業家。他們有精力、有技術、有能力想再為社會做點事,卻因近年西方國家經濟不景氣,他們只好呆在家里。如果能引進這些人才,將會為我國中小型企業帶來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與技術。我們還可以聯合外國專家局、生產力促進中心等部門組成引進人才的機構,為民營中小企業引進人才提供一個平臺。另外對這些人才給予減免個人所得稅等待遇和授予專家的榮譽,以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第三是通過人才培訓提高中小企業素質。
對中小企業經營管理者和員工進行培訓,尤其對管理人員的培訓更為重要。一般來說,企業素質包括人員素質、技術裝備素質、管理素質和企業文化素質。其中、管理素質對企業的成長影響最大。
我們還可利用社會各界的力量辦些培訓班,政府、企業出資,學校出地,專家出力,給中小企業從業人員提供指導和培訓。
目前發展民營中小企業有三難:“融資難”、“技術難”和“人才難”,其中尤以“人才難”為最難。解決“人才難”的問題,培養中小企業各類人才,提高中小企業的素質是發展民營中小企業的長期戰略。只有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尊重人才,才可能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企業不斷發展壯大。
(劉勁聰,1987留學日本。1996年畢業于日本國立福島大學經濟系研究院,獲經濟學碩士學位。1996年至2002年在東京法思株式會社(日本最大的人才培訓公司)國際事業本部任職,從事企業人才培訓、國際交流等業務工作。2002年9月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東方語言文化學院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