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用卡產業之路
美國第一家專司信用卡業務的銀行誕生于20世紀的80年代早期,但絕大多數的銀行卻是從80年代中期才開始涉足信用卡業務。
美國聯邦儲備局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1998年,主要經營信用卡業務而且資產超過2億美元的銀行收益在1993年達到最高,1994年后開始下降。1998年略有恢復,比1997年增長了35%。全球著名的花旗銀行信用卡業務收益幾乎占其純利潤的20%。目前,美國人均持卡量7張。信用卡業務是商業銀行最賺錢的業務之一。
持卡人使用信用卡的主要目的不外乎購物時作為現金和支票的替代和使用信用卡提供的循環貸款額度,尤其是后者。20世紀60年代美國包括信用卡在內的消費信貸余額為1190億美元,2000年6月增長到14560億美元,其中信用卡循環貸款從20億美元激增至6260億美元。20世紀80年代以來,信用卡循環貸款的增長速度遠快于汽車貸款、耐用消費品貸款等的增長速度,也快于居民收入增長速度。隨著信用卡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居民放棄了傳統的分期付款方式,而選擇信用卡購買大宗耐用消費品。
從美國家庭使用信用卡的結構變化上可以看出信用卡的普及程度。1970年,美國最低收入家庭中只有2%擁有信用卡。1998年這一數字增加到28%。1970—1995年間,高收入家庭擁有信用卡的比例則從35%增加到95%。信用卡給發卡銀行帶來了豐厚的收入,除了貸款的利息收入外,還有信用卡年費(不同的客戶有不同的折扣費率)、最低融資費、超額度提款費及推遲還款費等多項收入來源。此外,不收息的寬限期長短也對信用卡賬戶的利息產生影響。
20世紀90年代以前,美國銀行信用卡業務的主要競爭手段是取消年費和提供信用卡增值服務。隨著發卡銀行的不斷增加,消費者選擇信用卡的余地越來越大。很快利率競爭就成為爭奪持卡人的最有力武器。幾乎所有的主要發卡行都將利率降到較低水平。
業務擴張帶來的信用風險
信用卡業務擴張帶來的最明顯的問題就是銀行承受的信用風險的增加。1994—1996年間,美國逾期30天以上的信用卡循環貸款不斷上升,此后保持平緩趨勢。美國喬治城大學的信貸研究中心的一份隨機抽樣表明,1999年末,3.4%的持卡人至少對一張信用卡有逾期行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逾期90天以上的持卡人在1%左右。面對日益增加的信用風險,發卡銀行不斷摸索新方法,提高自己的風險管理水平,以價格轉移為主要形式的風險緩釋技術得到了長足發展。

20世紀90年代早期,發卡銀行控制信用風險的主要手段是設定審核發卡人的標準。根據銀行掌握的同一類別消費者的風險特征,設定銀行可接受的風險水平,在此基礎上確定發卡標準。只要信用卡的申請人通過了發卡銀行的風險審核,都可以獲得信用卡。如果申請人被銀行認為風險過高,將被拒絕。最初并沒有對持卡人的違約概率進行詳細的劃分,所以在價格上是無差異的,對所有的持卡人都給予相同的費率。事實上,這種“一視同仁”的定價方法是用從低違約風險持卡人身上賺得的錢去彌補高違約風險持卡人身上的虧損。
隨著利率水平的不斷降低,這種簡單化的風險管理受到很大沖擊,銀行卡費率的設置不得不細分持卡人自身的風險。原則上是對無不良履約記錄的持卡人給予優惠利率,對高風險的持卡人維持相對較高的利率。具體做法是先設定持卡人的初始利率,再根據其違約風險設定風險溢價。違約風險高的持卡人利率自然較高。
信用卡的收益從哪里來?
銀行卡費用的變化20世紀經歷了一個過程。在利率相對較高的時期,發卡銀行除了收取利息外,只收取每年25美元的信用卡使用費。20世紀90年代以后,信用卡的費用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隨著平均利率的下降和爭奪客戶產生的年費取消,發卡銀行開始考慮以其他費用彌補損失,于是出現了風險相關的費用和便利服務費用。前者包括推遲付款費、超限額費等。由于這些推遲還款、超過信貸限額的持卡人存在較大的概率違約,銀行必須進行風險補償。補償的方式主要是提高費用水平和開辟新的收費品種。例如,1997年,美國大多數銀行對支出金額超過循環額度的持卡人收取的費用在20美元以下。到2002年,對同樣的情況,銀行將收費同超過額度的規模結合起來。支出金額超過額度1000美元以上的,收費標準提高到35美元。再如,90年代以后,發卡銀行允許持卡人在循環額度下使用支票。如果持卡人開出的支票超過信用卡的循環額度,銀行將不予兌現,同時收取29美元到35美元不等的費用。

便利服務費也多種多樣。在美國以外的地區使用信用卡要付給銀行2%的外匯轉換費。當持卡人選擇使用電話而不是電子郵件方式付費時,需要向銀行交納10美元到25美元不等的費用,稱為電話付款方便費。如果持卡人未在規定的時間里將透支的錢打入信用卡賬戶,銀行收取35美元的推遲付款費(滯納金)。為了防止持卡人利用銀行提供的短期優惠利率,頻繁地將信用卡余額在不同的賬戶之間倒來倒去,銀行收取的轉出轉進費大約為轉出轉進余額的3%等等。
利率下降而費用增加是信用卡收益變化的總體趨勢。這種趨勢反映在銀行的收益結構上。2002年5月,Cardweb.com公司估計全美擁有信用卡的消費者中的一半人在12個月內至少遲付了一次。銀行每年收取的推遲付款費從1996年的17億美元猛增到2001年的73億美元。
談到美國信用卡發展歷史,就不能不提著名的《貸款真實性法案》(The Truth in Lending Act)。該法案提出“了解消費者信貸成本后發放的貸款可以加強競爭,提高經濟的穩定性。”為此,該法案專門賦予美國聯邦儲備局建立實施法案具體細則的使命,于是Z管制條例出籠。
《貸款真實性法案》沒有直接對銀行發卡的種類、數量、費用等作出限制,而是明確發卡銀行有在特定時間內將信用卡的定價通知潛在消費者的義務。這等于要求發卡銀行在信用卡賬戶首次交易之前披露每年費率的水平。Z管制條例對此做了細化,要求銀行在接到信用卡申請后,將信用卡的年費、最低融資費、現金墊付費、余額轉出轉進費、推遲付款費、超限額費、賬戶關閉費等各種費用收取方式和收取水平通知消費者。
為此,發卡銀行一般都郵寄給消費者一個簡單的書面陳述書,說明開立信用卡賬戶的成本,以后還要定期提供。有了這些信息,消費者在正式開立賬戶之前可以比較發卡銀行的服務和費率水平。當然,在持卡人使用信用卡賬戶之后,銀行還可以根據持卡人風險的高低修改客戶的每年的費率水平。
20世紀80年代,信用卡即在我國起步。早在1986年,中國銀行在國內金融界率先推出人民幣長城信用卡業務。截止2002年年初,發卡總量近4億張,但真正意義上的信用卡只占發卡總量的0.5%。那么信用卡給銀行帶來的收益如何呢?
與發達國家商業銀行相比,我國發卡銀行的收益構成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我國的銀行利率、各類費用收入和持卡人透支利息收入,三者占總收益的比例大致為7:2:1。而發達國家的發卡銀行三者的比例為1:7:2。這種差異反映出不同類型的銀行信用卡業務發展經歷的不同階段和不同的盈利模式。信用卡業務的競爭導致的利率下降是大勢所趨,為此發達國家銀行的信用卡收益主要來自不斷的創新,即通過提供新的金融服務獲取回報。我國發卡銀行的收益主要依賴利差,收取的其他各類費用趨同,這也彰顯出我國銀行的信用卡服務的趨同性及金融創新能力的嚴重不足。
我國信用卡風險管理的路徑

我國發卡銀行創新能力不足,同時也伴隨著風險管理技術的落后。提高發卡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需要從多方面入手
首先,理順信用卡風險管理的流程。一個完整的流程包括事前資信調查、風險評估,事中監控及事后應收賬款管理和回收。客戶篩選、風險的度量、授信政策的制訂屬于事前階段;交易授權及對虛假交易(詐騙)的監控屬于事中階段;而對短期逾期客戶進行繳款提醒,協商客戶還款,乃至呆賬核銷、訴訟等屬于事后階段。除了依靠健全的授信授權制度外,客戶數據分析必不可少。只有事后階段的數據成為事前風險評估的參考,才能有效地細分客戶,為差別定價奠定基礎。也只有事前、事中、事后各個環節整體協調、聯動,才能提高事前的風險預警能力,防患于未然。

其次,重業務風險管理,更重信息系統風險防范。信用卡帶給持卡人的便利是其最吸引人之處,而這種便利是建立在強大的信息平臺基礎之上。當客戶提出信用卡申請時,數據要進入銀行的歷史數據庫,根據發卡銀行設定的標準進行信用評分,同時還要通過與銀行內部或外部征信數據庫連接,審查其是否有不良信用記錄,從而決定是否批準申請,并給予信用額度。這就需要銀行確保信息系統的安全性。為此,要對信用卡項目的立項、設計、開發、測試、運行和維護的整個過程進行嚴格的管理,加強技術部門與業務部門之間的溝通交流,項目設計時,不能只從計算機處理角度或者業務操作角度考慮安全問題,要著眼于系統的整體安全。
第三,加強內控機制建設,防范銀行內部人員的道德風險。除了信用風險外,目前國內發卡銀行面臨的一個重要風險是內控制度不嚴密造成的操作風險。為此,發卡行必須建立和完善各項內部規章制度。如信用卡業務的前后臺隔離制度;對授權、ATM、空白卡管理等重要崗位堅持實行分級授權、互相制約的監控制度;對客戶資料錄入、審批申請書等重要環節堅持復核制度;對信用卡的止付和銷毀實行權限批準制度等。同時還要定期檢查有關賬務設置是否符合會計原則,會計核算是否準確,從而通過內部的自查糾錯機制來達到信用卡內控管理的績效目標、信息目標和合規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