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壽險業作為經營風險的特殊行業,承擔著社會穩定器、資金聚集和供給,促進經濟增長等重要職能,在經營上,具有金融行業特有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利率、投資環境、保戶風險偏好和基礎率等的變動,均會對其產生重大影響。特別是隨著經濟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市場化的發展,其影響速度和沖擊性不斷增強,如何有效防范和控制經營風險,已成為壽險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
隨著國際經濟和金融的變遷,國際壽險業風險迅速加大,且日趨多樣化和復雜化。與之相適應,防范與化解風險的內容和重點也隨之改變。20世紀70年代以前,經濟和金融表現較穩定,壽險公司風險管理主要集中于負債業務。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國際金融環境劇變,利率管制放松,通貨膨脹壓力增大,新型金融工具和機構大量涌現,對壽險公司經營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壽險業面臨的競爭風險、保險風險、投資風險和資產負債匹配風險等迅速加大,保險公司破產數量逐年增加。特別是“安然”和“911\"等事件的爆發,更是極大提升了壽險業對風險管理的要求和需求。
伴隨20世紀70年代以后的金融全球化和市場化,以銀行業風險管理為先導的金融業風險管理迅猛發展,近10年來,國際保險業風險管理也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時期,無論是在理念方面,還是在模型、技術和方法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壽險業風險管理從無到有;運做模式從只局限于負債業務風險管理,發展到資產負債風險管理,再到目前極力推行的全面風險管理(ERM);推行方式自下而上,從壽險公司內部自發開展風險管理,到壽險公司監管部門吸納總結行業風險管理經驗,形成以風險管理為監管核心的監管方式。相關的理論也取得了巨大突破,曾獲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著名經濟學家默頓將風險管理歸類為現代金融理論的三大支柱之一。
今天,風險管理已成為壽險公司經營中的一門科學與藝術,風險管理的理論與定量分析方法是其科學性的體現,決策過程則是科學與藝術的融合,其對保證壽險業穩健經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未來,風險管理將逐漸發展成為壽險公司經營管理的核心內容之一。
縱觀中國保險業改革和發展的歷程,壽險業取得了巨大成就,1997年始壽險保費收入超過財險保費收入,1990-2002年間其年均增長率高達36%,截至2002年底,壽險保費收入達2274億元,已占保險業總保費的74.5%,并繼續呈現快速增長勢頭。與此同時,壽險業經營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壽險業風險與日俱增。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深化,壽險業經營體制也發生了深刻轉變,由20世紀80年代只有一家國有公司經營,逐步轉向90年代國有、股份制、外資等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市場競爭格局發生裂變,同業競爭日趨激烈;投資環境日益成熟,波動性加劇,利率風險和通貨膨脹風險等系統性風險加大;加入WTO后,受國際金融一體化發展影響,其對國內壽險市場各個領域的沖擊不斷增大。而國內壽險公司無論是經營方式、管理水平、技術手段還是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等還相對落后,特別是在風險管理方面,與國際知名壽險公司相比,我國壽險公司風險管理仍處于起步階段,大多數公司尚未真正樹立風險意識并理解風險管理的真諦,這就迫切需要借鑒西方發達國家較成熟的風險管理理念、技術和方法,努力激發市場潛在風險管理需求,增強企業盈利能力和綜合償付能力,切實提高風險防范水平。
《壽險公司風險管理》這本書的出版可以說是恰逢其時。它全面地介紹了壽險業風險管理理論與實踐的各個方面,既有宏觀層面的風險管理的目標、原則、組織架構、內控制度與預警系統的建設,也有實際操作層面的各類風險的識別、計量與管理、控制方法和工具;既有對歐美等發達國家在風險管理經驗的比較、借鑒,也有對我國壽險業風險管理發展設想與建議。這本書將理論與實踐較好地結合起來,在為風險管理研究人員和從業人員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的同時,還將對全面提升壽險公司業務素質和經營管理水平,促進監管機制改革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2006年11月以后,中國壽險業就要敞開大門了,各個壽險公司現在都在積極制定自己的發展戰略,努力培養核心競爭能力。但是,作為經營風險的特殊行業,我們最不能忘記的就是——風險管理。形勢逼人,壓力沉重,我們再不能無動于衷,再不能坐而論道,必須趕緊行動。而最關鍵的適應保險體制改革的需要,積極推行風險管理理念,切實發揮風險管理防范和化解風險的作用,練好‘內功’,夯實自身的發展基礎,以便胸有成竹地應對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