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德懷是人民軍隊的締造者之一,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他不僅以卓越的指揮才能贏得了全軍指戰員的高度信賴和尊敬,而且對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國民黨東北軍和西北軍的高級將領中也有重要影響。這里介紹的就是他響應黨中央和毛澤東關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對東北軍高級將領何柱國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促其積極地率部抗戰求存,為抵御外患、為中華民族的生存而不懈奮斗的光輝歷程。
1936年5月5日,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和中國人民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發表了《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通電》,放棄“武裝反蔣”口號,同時向南京國民黨政府提出,在全國范圍內,首先在陜甘寧晉停止內戰,國共雙方互派代表磋商抗日救亡具體辦法。但是,蔣介石無視中華民族生存所受的嚴重威脅,無視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合理倡議,仍企圖以武力消滅共產黨和人民軍隊。蔣介石還違背全國人民要求抗戰的熱切愿望,著手成立晉陜寧綏省邊區“剿共”總指揮部,以陳誠任總指揮,調集16個師外加3個旅,準備對陜甘蘇區發動新的“進剿”。
中共中央根據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確定黨在目前和今后一段時間里的政治任務是:保衛西北,擴大和鞏固西北抗日根據地,擴大紅軍,努力爭取西北抗日力量大聯合,進而推動全國國防政府和抗日聯合軍的建立,實行全國性的一致對日作戰。據此,賦予紅一方面軍和陜甘寧革命根據地的戰略任務是,向西面進攻,以造成廣大的陜甘寧根據地,并向北面打通與蘇聯、蒙古的聯系,向南打通同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六軍團的聯系。
為實現上述任務,中央軍委于5月18日決定,以紅一方面軍第一、第十五軍團和第八十一師、騎兵團等部共一萬三千余人組成西北野戰軍,由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進行西征。主要打擊的目標是反共頑固派馬鴻逵、馬鴻賓部,在陜甘寧邊境地區創造新的根據地。
何柱國(1898年—1985年),廣西容縣人。1936年任國民黨東北軍騎兵第二軍軍長。由他率騎兵軍及東北軍數個步兵師,為了阻止紅軍前進,以總指揮官的身份奉命揮師從甘肅東部的西烽鎮自東向西移防。不久,張學良去南京參加國民黨五屆二中全會,接到蔣介石的命令,從固原、慶陽一線北犯。隨后,何柱國直接率領4個騎兵師和第三十五師殘部,集結在固原、七營之間的狹長地帶,準備分兩路自清水河向北進攻。7月中旬以后,鑒于紅軍已有充分的準備,加之張學良從南京回到西安,經過中共方面的統戰工作,張學良的思想有了一些新的變化,遂暫時停止進攻紅軍。
這時,彭德懷所率的第一軍團也駐扎在海原、同心城之間,雙方軍隊形成對峙局面。為了全面開展對國民黨軍隊的統戰工作,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號召各軍團、部隊的領導人,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向國民黨各派軍隊的高級將領和當面國民黨軍隊的長官發出規勸性、倡議性函電,或派代表與他們商談,盡快促成停止內戰,全面抗戰局面的到來。經過我方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許多國民黨軍高級將領,特別是東北軍、西北軍的高級軍官,逐步同情乃至接受了我黨我軍關于停止內戰、聯合抗日的主張。我軍在戰場上,盡量避免與我有統戰關系的國民黨軍作戰,并根據當面敵軍的政治態度,分別采取散發宣傳品、陣前喊話、戰場聯歡和互相慰問等形式開展統一戰線工作,戰場氣氛逐步緩和起來。
有一天,彭德懷司令員派人給何柱國送去一封親筆信。在信中,彭德懷同志坦誠地說,當前抗日救國是每一個有愛國之心的中國人的莊嚴使命,應該不分黨派和政治見解,同舟共濟,共同抗日。并建議東北軍讓出海原、同心城一線,全部撤至固原以南,以協助紅二、四方面軍順利北上抗日。彭德懷在信中還鄭重地保證,紅軍在何柱國部南撤的過程中,決不進行任何襲擊行為。
彭德懷的信,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何柱國的心靈受到極大震撼。可是他又想,按照彭德懷司令員的意思辦,則會發生一次事關重大的軍事行動,一念之間關系到他所領導的這支軍隊的前途和個人命運,決不能輕率行事。這時,何柱國的心情是極為復雜的,可以說是既感動,又猶豫。他數日愁眉不展,飲食不安,長夜不寐。
何柱國此時的心情早已被彭德懷摸透了。彭司令員決定采取對何軍長爭取工作的第二個步驟。不久,彭德懷又派紅軍炮兵創始人朱瑞前去談判。聽說朱瑞要來,何柱國坐不住了。他把自己的參謀長孟紹周叫來,請他談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兩人進行了一次長談。何柱國告訴孟參謀長,此時他在進行一個強烈的對比:“九一八事變”以后,日軍不斷進逼華北。1933年,自己率五十七軍駐防山海關,面對日軍鐵蹄踐踏,他怒不可遏,遂下令與日軍奮戰。全軍將士同仇敵愾,取得了不小的戰績。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南京政府發來急電,要求何柱國及其所屬各部,立即停止一切抵抗。軍令難違,眼看大好江山受日寇的蹂躪,何柱國不禁長嘆,全軍將士也心灰意冷。而今,紅軍不遠萬里北上抗日,東北軍的許多將士對紅軍的這種一往無前的精神所感動。何柱國頗有感慨地對孟紹周說:“此時不正是東北軍為國奮起抗日的大好時機嗎?現在國難當頭,只有國共兩黨通力合作,團結一致,方能抵御外侮。在這緊要關頭,你我若阻擋抗日,圍擊紅軍,當成為歷史罪人,將永遠被后人唾罵!”孟紹周表示,完全贊同他的見解。不久朱瑞得以與何柱國軍長見面,兩人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會談,并且達成了兩軍共同抗日的協議。
于是,何柱國不顧個人仕途的光明與否,甚至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顧,毅然決定為紅軍讓路,讓紅二、四方面軍北上抗日。為了造成既定事實,他們嚴守機密,多次研究撤出海原、同心城的具體措施,并且對自己的部隊進行了嚴密的指揮。在彭德懷司令員的感召下,何柱國將軍為中華民族的抗戰偉業做出了一次歷史性貢獻。從此,他時刻把彭德懷的話記在心里,努力為民族的救亡圖存而戰。1937年蘆溝橋事變以后,何柱國率部開赴山西前線,參加了著名的太原保衛戰,為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浴血奮戰,在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解放運動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何柱國任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1979年任全國政協常委。何柱國由一位愛國將領成為彭德懷元帥的知心朋友和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