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教育是當代一種國際性的重要教育思潮,它由個別國家的活動逐步發展成為一種方興未艾的國際教育運動。學習應貫穿于整個人生的始終,終身學習在我國很長的歷史時期以來即已存在并廣泛傳播。
孔子曾提出過人生修養的“階段”學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認識到人“非生而知之”,而在于終身努力學習。莊子所述“吾生有涯,而知也無涯”也深刻地體現了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強烈意識。而民間那句“活到老,學到老”的格言,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品格的重要組成部分。總之,終身教育應該能夠幫助一個人掌握在其一生中不斷學習和得到訓練的結構和方法,并通過各種自我教育的形式向每一個人提供在最高和最真實程度上完成自我發展的目標和工具。研究表明:人的—:生所獲取的知識,成年以前的占很小的一部分,許多知識是在成年以后的工作和學習中獲取的,也就是說,在非學校獲取的。即使是在成年以前從學校中獲取的知識,有80%在五年之內也是要被更新或淘汰的。因此,要不斷地滿足人們獲取新知識的需要,學校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應重新審視自己的作用,以便重新定位。
終身教育作為一種最有生命力的教育思想已日益深入人心,已成為全面提高現代社會中人的素質,進而達到一個學習化社會的境界的象征。就當前我國的教育現狀而言,如何讓學生“學會關心”將是一個重大的研究課題,尤其在中學教育中,學生普遍存在自私、偏執,愛與理解的單向化,要求別人的甚多,關心別人的甚少,缺乏健康正確的人格取向,缺乏同情心和責任感等等。我國現行的教育模式基本上還沒有走出應試教育的圈子,素質教育在中學還沒有得到很好的實施,學校中普遍存在重知識、輕素質,重分數、輕能力的現象,對學生的人格教育不甚關心,以致造成高分數、低素質的怪現象。
從“學會生存”到“學會關心”,是適應時代要求、符合邏輯的發展。“學會生存”的教育觀,盡管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質,使其能不斷適應未來社會對人類的素質要求,但這種教育觀過于從狹隘的個人競爭價值及其利益出發,而未來社會對教育、對人的素質要求,其價值天平的重心應放在有利于未來世界的發展和全人類的共同進步上。“學會關心”反映的正是這樣一種新世紀的倫理要求,它體現了人類更廣闊、更深沉的情懷。
21世紀是創造性社會,沒有創造就難有很好的個人價值實現,這并非夸大其詞。創造力是幾種能力整合的產物,是人格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創造力大致有三種形式:靈感型、逐級型和整合型。其中整合創造力是人在多種能力的長足發展下,將不同存在的東西納入到一個統一體中的結果。這種創造力來源于人的有意與無意,理性與非理性,深蘊的自我與自覺的自我意識的融合。整合創造力一般都需要有多種能力知識作為基礎。可以預見,受教育者的人格能力的長足提高,將會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個人的潛力。人格的健全與否,人的整合創造力的高低,是一個人未來事業成功與否的關鍵。為此,學校要盡力營造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氛圍,培養學生豐富的興趣、愛好,以使他們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充分發揮。培養學生大膽、勇敢、自由的思維,追求明晰、整合自我的個性品格。要達到這個目標,就現在的國情來看,還會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新的世紀,教育必須轉變觀念,在改革中求發展,確立教育的價值取向,更好地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作者單位:山東省曲阜師范大學附中)
責任編輯/張 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