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前利用多媒體播放長江及三峽風光、三峽工程景觀圖片,配《長江之歌》樂曲。(上課,師生互相問好。)
師:同學們,聽過剛才這首歌曲嗎?知道這首歌的名字嗎?
生:《長江之歌》。
師:對!這首歌抒發了中華兒女對長江的無限贊美之情,“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風采,你向東海奔去,驚濤是你的氣概。”千百年來,長江以其雄渾的氣勢和如畫的美景折服了一代代華夏子孫,在中華民族心中,她已不是一條簡單的河流,她是流淌在我們心中的一條民族之河。我們不但要贊美長江、依戀長江,我們更要了解長江、開發長江、保護長江。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長江,走進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
師:同學們,大家對長江了解得多嗎?
生:不很多。
師:沒關系,我們首先來看一段影片,概括地了解一下長江。(播放影片。)
師:誰能根據影片及自己的了解給大家介紹一下長江?
生:長江全長6 300千米,僅次于尼羅河和亞馬孫河居世界第三位,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千米,有700多條支流。
師:還有補充的嗎?
生:它發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流經1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最后注入東海。
師:那么它有哪些特征呢?
生:水量大,易發生洪澇災害,無結冰期,四季通航,水能豐富,含沙量較少。
師:好!看來大家對長江了解得還真不少。
師:長江年人海的水量達1萬億立方米,僅次于亞馬孫河和剛果河,居世界第三位,而且落差極大,所以有著極為豐富的水能資源。知道長江流域有哪些水電站嗎?
生:有葛州壩、三峽、二灘。
師:還有嗎?已建成的最大的是哪一個。
生:還有隔河巖、五強溪、安康等。最大的是三峽。
師:三峽是在建中的,現在最大的是二灘水電站。看來大家對三峽工程也十分關注。那么請問三峽指的是哪三個峽谷?
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師:對!這三個峽谷位于哪兩個地形區之間?哪兩個階梯之間?
生:位于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平原之間,介于我國地勢的二三階梯交界處。
師:很好!其實長江在這里形成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峽谷,而兩個峽谷之間往往是一段寬谷。這是為什么呢?請大家看一段影片,然后結合有關地質作用的知識,來分析三峽是怎樣形成的。(播放影片。)
生:是外力作用中的流水侵蝕形成的。
師:對!長江在此切穿巫山形成了舉世聞名的三峽,大家在影片中看到了。為什么峽谷和寬谷相間排列呢?
生:因為巖石的性質不同。
師:好!現在我問大家,如果我們去三峽欣賞大自然的美景,應該怎樣欣賞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呢?
生:應該坐船游覽。
師:對!只有這樣才能感覺到人在畫中游的佳境。但無論怎樣欣賞,求真求質都是必不可少的。同學們,有去過三峽的嗎?
(眾生都沒有去過,因此都在搖頭。)
師:能說出幾個三峽的著名景點嗎?
生:剛才影片里好像說有巫山十二峰。
師:對!其中最著名的是神女峰,還知道BIJ的嗎?
生:不知道了。
師:誰還知道?
生:還有張飛廟、屈原祠。
師:看來大家還了解得不少。我收集了一些三峽的風景圖片,大家一起來看一看。(展示長江三峽風光圖片)同學們,400里三峽從重慶白帝城到湖北宜昌,可謂無峰不雄,無灘不險。千百年來,它吸引了眾多的游人流連于此,游覽者無不把游覽之興寄托于三峽的山水之間,所進發的靈感收藏進詩集與畫卷,代代相傳。如“朝辭白帝彩云間……”(師生齊誦讀),還有杜甫的“瞿塘江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等等。然而無論是詩仙還是詩圣,都不及另一位詩人,他更擁有著驚人的膽識和氣魄,他在詩中寫到:“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師生同誦讀)。請問這位詩人是誰?
生:毛澤東。
師:他在詩中表達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呢?西江石壁指的是什么?
生:他表達的不僅是贊美,更表明了人們要征服長江,以及開發長江的偉大構想。西江石壁應該就是三峽工程吧!
師:好!1956年,毛澤東提出了這樣的設想,今年,6月1日,三峽大壩下閘蓄水,“高峽出平湖”的夙愿終于實現了。請同學們看大屏幕,(展示三峽大壩圖片)這就是西江石壁,它高185米,全長3035米。(展示三峽蓄水135米景觀圖組)看!這就是高峽平湖——三峽水庫,它最高蓄水水位將達175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是洞庭湖水體積的兩倍,其中防洪庫容為221.5億立方米。壩頂水位和壩下水位相差達100多米。
生:老師,這么高的水位差,船能過去嗎?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誰能告訴他,用什么方法才能過去。
生:可以修船閘。
師:好!同學們請看三峽大壩左岸,看到兩個裝置了嗎?這就是航運系統。其中這個(用鼠標圈點)就是船閘,這又是什么呢?
生:(搖頭)不知道。
師:這是垂直升船機。
生:是不是就像垂直電梯一
師:原理是相同的。同學們,這項宏偉的工程,創下了多項世界之最,其中有一項還沒開工就已經創下了,知道是什么嗎?
生:好像是提出的時間吧?
師:是論證的時間,知道論證時間多長嗎?
(生紛紛猜測。)
師:第一位對三峽工程提出設想的并不是毛澤東,而是另一位偉大的革命先驅,是誰呢?(生猜測,有人小聲說出孫中山。)
師:對了,就是孫中山,早在1919年孫中山在他的《建國方略》中就提出了這一構想,如果從那時算起,到1956年毛澤東作詩,到1989年論證結束,再到1992年七屆人大五次會議討論通過,最后在1994年破土動工,三峽工程經歷了70多年的曲折論證道路。這是為什么呢?
生:事關重大,許多不利因素都得考慮。
生:當時的經濟實力和技術水平都比較低……
師:很好!大家說得都有道理,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不經過充分的論證,極有可能造成慘重的損失,甚至是不可逆轉的。下面,我們來看這個曾經讓埃及人引以為榮的工程,(利用多媒體展示阿斯旺水壩組圖)它是什么工程?
生:pq斯旺水壩。
師:對!阿斯旺水壩給埃及帶來了旅游、發電、防洪、航運等諸多的綜合效益,但同時也使埃及人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知道是什么原因嗎?
生:尼羅河下游原來定期泛濫,洪水給兩岸帶來了厚厚的淤泥,這些淤泥肥力很高。有了阿斯旺水壩,這種情況就再也沒有了,土地肥力下降,農作物減產。 師:回答得好。不僅農作物減產了,而且因施用化肥,還會使農產品成本……
生:提高。
師:還有補充的嗎?
生:由于入海水量減少,泥沙自然減少,尼羅河三角洲得不到泥沙導致被海浪侵蝕倒退。
師:不錯,埃及政府每年都要拿出大量資金來保護海岸。還有嗎?
生:對生物也有影響,比如魚類回游。
師:這好像是由中華鱘所想到的吧!(生笑)當然,阿斯旺水壩的修建對生物肯定是有影響的,比如,地中海中沙丁魚的產量大幅度下降等。還有其他的嗎?(生沉默。)
師:還有一點大家沒有想到,那就是泥沙淤積問題。水庫的出現使庫區水流的速度大大減緩,這勢必加快了泥沙淤積的速度,而由于論證不充分,致使排沙的速度小于泥沙淤積的速度,其后果會怎樣呢?
生:水庫變成平原了。
師:是的。可見,充分論證的重要性。不僅如此,三峽工程還開了我國重點工程由人大討論的先河。這也體現了黨和政府對祖國和人民尤其是子孫后代的高度責任感。這體現了什么觀念?
生:可持續發展!
師:遵循了什么原則?
生:公平性和持續性原則。
師:好!其實,我們每位同學對三峽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是嗎?今天我們也來做一次人大代表,對三峽工程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各位代表”,(生笑)下面進行本次大會的最重要議程,對三峽工程進行表決,投贊成票的代表請舉手。
(生紛紛舉手。)
師:投反對票的代表請舉手。
(生個別舉手。)
師:還有兩次都沒有舉手的同學就算投棄權票吧!好,贊成票占絕對多數,開建!投贊成票的各位代表,既然你們贊成修建三峽大壩,那么,三峽大壩建在哪好呢?
生:建在西陵峽。
師:有不同意見的嗎?(看學生反應)沒有。好!投反對票的代表,我們可要開工建設了,你們有什么意見啊?
生:我認為不應修建,大壩的修建會打破許多生物的“作息時間”,比如中華鱘,這樣會導致物種的滅絕。
師:哦,你是擔心野生生物的“作息時間”被打亂。其他持反對意見的代表呢?
生:剛才大家也說了,三峽兩岸有許多文物古跡,水庫出現后許多古跡會被淹沒或者被破壞,這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后人無法再看到這些歷史文物,游人自然也就少了。
生:我覺得這個工程對國家安全極為不利。老師說了,他的蓄水量相當于兩個洞庭湖,一旦發生戰爭,敵人炸毀大壩,整個長江中下游平原將會成為一片汪洋大海。不知要死多少人呢?
師:等于自己埋了一顆重磅炸彈,是嗎?
生:比炸彈厲害。(眾生笑。)
師:反對的代表還有其他的理由嗎?
生:有!水庫除了淹沒文物古跡外,還會淹沒大量的耕地,造成大量的環境難民,我記得好像有100多萬吧。
師:對!到2009年竣工時,共移民113萬,這又是一項世界之最,阿斯旺水壩只動遷了8萬多人。
生:對了,老師你一說阿斯旺我想起來了,長江中下游平原會不會也像尼羅河那樣,最后農業減產,長江三角洲倒退,還有泥沙問題,再過幾年三峽水庫會不會也變成平原呢?(生笑,鼓掌。)
師:很好,還有嗎?反對的代表直抒胸臆,理由充分而中肯,贊成的代表,快說啊,不然咱們的這項工程就建不成了。
生:我認為,三峽工程雖然有一些負面影響,但還有更多的好處,而且好處大于壞處。
師:利大于弊,是嗎?
生:對!比如三峽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功能。1998年的特大洪水,淹沒了多少莊稼,還死了很多人,如果三峽工程當時修好了,絕對不會那么嚴重。
師:好,防洪作用,能使國家和人民減少經濟損失。還有別的理由嗎?
生:我覺得發電才是三峽工程的第一大效益,它將取代伊泰普水電站成為世界最大的水電站,而還不污染環境,正好可以解決我國電能不足的問題,可以為國家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某生舉手。)
師:下面讓我們聽聽x x x的意見。
生:他們說的作用我不再重復了,我只解釋一下剛才持反對意見同學所提出的問題。
師:好!你先“解決”誰。(生笑。)
生:先說一下x x的炸大壩問題。大家都知道,三峽位于中國的偏西部地區,位置比較安全,而且我國現在的防空能力已經很強了。
師:好!下一個該“解決”誰。
生:x x的生物作息時間問題,就是中華鱘回游問題。我們都知道長江下游有許多支流,它們的上游與長江上游有相似之處,這些魚可以沿著某條支流回游,這樣,該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了。
師:你是說這些魚不會那么死心眼,是嗎?(生笑。)
生:對!如果他們找不到,我們可以用網把它們捕獲,再送到某支流的上游,它們的后代不就記住了嗎?
師:也是個辦法,就是別半路上把魚全吃了就行。(眾生大笑)還剩下x x x的淹沒古跡問題。
生:對!淹沒文物古跡影響旅游,這根本不必擔心,現在三峽旅游不就是一個熱點嗎?從長遠來看,有些文物可以搬遷,像張飛廟;有的可以保護起來,再說,我們現在修建的建筑不就是子孫后代的古跡嗎?
師:好!有見地。(眾生鼓掌。)
師:各位反對的“代表”,你們覺得他們給出的理由和解釋滿意嗎?(觀察)有不滿意的,怎么辦?要不要聽聽專家怎么說的。(展示課件)圖片反映什么現象?
生:洪水。
師:這就是1998年長江流域洪災。從漢高后三年(公元前185年)到清末(1911年)的2 000多年間,這樣的洪災共發生214次,平均不到10年就有一次。長江受洪水威脅大的河段是哪兒?
生:荊江。千里長江,險在荊江。
師:(展示課件)“三峽水庫可以攔蓄荊江洪水的95%,武漢洪水來量的55%~76%……”治理長江的首要任務是防洪,由數字可見,三峽的防洪效果將十分明顯,它會使長江洪災的次數由現在的10年一遇降低到100年一遇。(依次展示長江三峽航運、發電的介紹。 )
師:現在大家進一步了解了三峽工程修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當然,我們持反對意見同學提出的問題也有其道理,除了大家提到的這些不利的影響外,其實還有許多,如:誘發地震、水土流失等等。在認識這些負面效應后,關鍵是要看我們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怎樣把這些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同學們回去后收集相關資料,討論這些問題的解決辦法。
師:同學們,在我們“神游”三峽時,在座的每一位無不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驚嘆,更為中華兒女的才智和膽識而自豪!最后,讓我們共同祝愿吧,祝愿三峽明天更美好!祖國明天更輝煌!
(生鼓掌。)
師:下課。
(作者單位:雞西礦業集團第1中學)
責任編輯/郎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