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英語閱讀能力的技巧
堅持限時閱讀
顧名思義,限時閱讀即在適當的規定時間內完成語篇的閱讀及問題的處理。長期堅持這種閱讀習慣可以提高閱讀效率,不至于在考試時因為速度大慢而誤事。當然也可按照個人具體情況和文章的長度、難易度等對閱讀時間予以相應調整。
抓住關鍵詞和主題句
一般說來,標題或在文章中多次反復出現的單詞便有可能是表達文章主題的關鍵詞。它可以使我們迅速明確文章的方向。此外,還可以通過尋找主題句的方法獲取更多的相關信息。通常情況下,每一段的首句或未句就是這一段的主題句,而該段的其他文字則是對它的進一步論述或補充。
運用跳讀或略讀方法
拿到一篇文章后,先瀏覽一下其后的問題,然后帶著問題去讀文章。此時,可不必一字一句地細摳文章,而只需用跳讀或略讀的方式抓住要點,在短時間內解決問題。既節省時間,又可避免對文章理解上的偏差。這無疑是一種具有實效的方法。
學會猜詞技能
不要一遇到生詞就去查字典,或停下來孤立地猜測其含義。正確的做法是根據上下文對所遇生詞詞義進行初步推斷,并通過進一步的閱讀加以證實。另外,在平時學習中應該注意構詞法知識和同義詞、反義詞的積累,這對猜詞技能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泰來縣第1中學郭春梅)
借助情趣記憶歷史
趣味聯想識別記憶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對形象的東西感興趣,想像性強。所以在教學中,把難以記憶的知識依靠聯想化為學生感興趣的語言,不但可以過目不忘,還可以區分相關的知識。如,在講授蘇聯成立時,為了幫助學生記住四個加盟共和國,我讓學生記住一句口語“格(俄)外(外高加索)黑(烏克蘭)白(白俄羅斯)”。
趣味語言幫助記憶形象趣味的語言不但便于記住知識,也不易混淆其他知識點。如,在講授“新文化運動’一節中,當講到“文學革命”的內容時,會提到兩位歷史人物和他們的著作,即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和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兩篇文章極易相混,我采用這樣的語言講給學生:我們應該記住這兩篇文章都是誰寫的,不要“胡謅”啊!然后向學生說明:“胡謅”就是“胡謅”,即是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剩下的便是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
濃縮內容概括記憶有很多歷史事件的意義、作用等都采用“主謂句式”的形式,這也給我們的記憶提供了方便,因為我們可以根據材料的主干成分將內容的精干部分和核心內容進行高度的、技巧性的壓縮,再用關鍵詞語表達出來。如,記憶“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意義”可以濃縮為“改變——形勢、鼓舞——人民、鞏固——同盟、促使——瓦解”十六個字。這種記憶方式也適于記憶歷史上的一些條約的影響和內容。
(訥河市拉哈1中孫銀柱)
英語課堂導入的有效嘗試
為了把握住英語課前短暫的時光,使之成為激活思維、激發興趣的“熱身操(warm-upexer-cises)”,我曾作過如下嘗試:
動作秀(action show)。即采用抽簽的方法決定一名學生到講臺前按其他學生的指令(這個指令必須與最近學過的動作動詞的短語或句型有關)表演相應的動作,目的是讓學生復習已學內容,拓寬知識面,提高聽力水平。例如:一名學生發出指令“Think hard”,表演者便做雕塑“思想者”狀;一個學生說“Hug Miss Feng”,表演者即上前擁抱我;還有學生令其“ump up and down”(上下跳)、“Touch your toes”(摸腳趾頭)等等。指令者促狹,表演者投入,觀賞者捧腹,課堂氣氛極為活躍。
編故事(make up stories)。老師用漢語講述一個故事(如:笑話、掌故、名人逸事等),學生用所學過的短語和句型將它構成一則英語短文。長期使用這一招,對提高學生英語作文水平十分有效。一次,我給學生講了這樣一則故事:著名學者錢鐘書在美國訪問期間參觀美國國會圖書館時,管理員非常自豪地向其展示圖書館浩瀚的藏書。隨行者皆面呈羨色,惟獨錢先生一言不發,管理員便問其感觸,錢先生笑道:“我也很驚訝——這世界上竟有這么多我不需要看的書。”學生在組織語言的過程中恰當運用了他們所學過的短語和句型,如:payavisit,show…around,notice sb.doing,be proud of,be ama zedat以及定語從句等等。
(江蘇省鹽城市解放路實驗學校馮曉紅)數學思維的連續性和概括性
數學具有很強的連續性,這是數學本身具有的一個重要特性。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致使個別學生學習數學時只善于記結論、公式。華羅庚教授把這種現象喻為:“只把做好的飯菜拿出來,而沒有做飯的過程。”這樣就不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我們知道,數學學習過程是不能間斷的,如果缺一節課或少一個內容,必須補上,否則接著往下學習,那是難度非常大的,甚至會跟不上進度。即:數學知識是一環扣一環的且條理分明。就是說:數學學習必須連續進行,這樣才有可能學好數學,也有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連續性,使學生說話、辦事層次分明,學習有計劃,且效率高。在數學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思維連續性的訓練與培養,使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加工、整理形成系統,這樣能夠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這是使學生學好數學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又是培養學生良好思維習慣的好辦法。
概括性是數學思維的又一重要特性。三國時代的魏國數學家劉徽在其所著的《九章算術》中說:“事類相推,各有攸歸,故條枝雖分而同本搟者,知發其一端而已。”意思是有許多數學問題,表面上看不相同,但理論上是統一的,即它們有相同的根源。數學是現實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在人頭腦中的反映。概括性強的學生,學習數學時就善于從理性上去思考問題,易于在思維中分出現實的對象和思維中的一般事物及規律,能找出最廣泛的具體內容所共有的屬性,從而形成規律與共性,達到學習的目的。數學教學能培養學生具有概括性的思維品質,培養學生這種數學品質,有助于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阿城師范學校數學教研室 舒文義
河北省廊坊師范學院
宋育農)
政治課教學應
應貫徹理論
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
1.所聯系的實際必須是問題
初三《思想政治》中講到這樣的問題——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革命的領導核心,又講到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我結合江澤民同志在建黨八十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的內容進行了一下分析: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的工人階級先鋒隊組織,是各民族利益的忠實代表,是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政黨。書本上的理論與現實相結合,產生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理論分析必須抓住學生的興奮點
能否正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疑惑,關系列政治課有無生命力的問題,因此在政治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中存在的熱點以及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展開分析。例如,有的學生問:我們離現代化還有多遠。于是,我根據中科院課題組的綜合分析,解答了學生的困惑:上海2015年第一個跨入現代化,可望全面趕上當時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至2050年,中國作為一個整體將全面達到當時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3.所舉的事例要貼近學生的生活
學生身邊有許多事例對我們講解理論很有幫助。有許多學生對初三《思想政治》中關于改革的必要性不能理解,于是我發動學生課后回去做調查。調查的對象是:自己的家庭,親朋好友。經過比較分析,學生對改革開放有了新的認識,他們普遍認為我國政府制定改革開放政策是很有必要的。
(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槐泗中學陳玉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