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實錄:
一、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大家知道2008年將在我國首都北京舉行一次什么盛會嗎?
生:(全體)奧運會。
師:是的,是第29屆世界奧林匹克運動會。那么,誰知道這次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三大主題是什么?
生A: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科技奧運。
師:很好,可見同學們的知識面非常廣。其中主題之一——綠色奧運意味著保護環境、綠化環境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問題,人類期待著重新擁有—個綠色家園。同時美化、綠化環境對預防疾病(如當前流行的“非典”)起著很大的作用,為此,全國各地均開展了園林綠地工程。(教師出示課件。)
生B:(讀題)為了加快我市的園林綠地工程,根據具體情況,經市委研究決定,計劃在園林小區建設一個邊長為57.5米的正方形綠地,在奮斗小區建設一個邊長為42.5米的正方形綠地,請問園林小區比奮斗小區的綠地面積大多少?
師:請同學們迅速地計算一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計算出正確結果。(學生積極運算,有幾個學生首先舉手。)
生C:我計算的結果是1500平方米。
師:你能說說如何計算的嗎?
生C:57.52-42.52=(57.5+42.5)(57.5-42.5)=100X15=1500米2(教師板演。)
師:其他同學是這一結果嗎?(多數學生表示同意。)
二,合作探究
師:這種算法是否有道理呢?道理何在呢?它與我們先前學過的哪些知識聯系比較緊密?請小組同學交流一下,開始。(學生4人一組熱烈地討論。)
師:哪個小組愿意首先發表看法?(幾個小組學生舉手。)
生D:由第七章的整式的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a+b)(a-b)=a2</sup>-b2</sup>得到a2</sup>-b2</sup>=(a+b)(a-b),把57.52</sup>-42</sup>.52</sup>化成 (57.5+42.5)(57.5-42.5),從而計算出結果。
師:這位同學把整式乘法公式中的平方差公式(a+b)(a-b)=a2</sup>-b2,反過來得到;a2-b2=(a+b)(a—b),從而計算出正確結果,用已有的知識解決了新問題,計算得既快又準,非常好!
同學們請看,先前的平方差公式(a+b)(a-b)=a2-b2是第七章整式乘除中的一個公式,從左到右的變形屬于什么呢?
生E:屬于整式乘法。
師:而把它反過來的aZ-b2’(a+b)(a-b)的這個變形又屬于什么呢?
生E:屬于因式分解。
師:很好,這節課我們就一同來探討因式分解的方法之一:運用平方差公式來進行因式分解。(教師板書課題)要準確熟練地應用平方差公式來進行因式分解,關鍵在于要掌握公式的特點,請同學們小組交流一下,平方差公式左、右兩邊有何特點,你能用語言來描述一下嗎?(學生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生F:公式的左邊是兩個數的平方差,有兩項,并且是平方項,右邊是這兩個數的和乘以這兩個數的差。
師:還有補充嗎?
生G:左邊的兩項是平方項,并且符號相反,右邊是這兩個數的和與這兩個數的差的積。語言表述為兩個數的平方差等于這兩個數的和與這兩個數的差的積。
師:這位同學回答得非常好,我們鼓勵一下好嗎?(掌聲)哪位同學能再用語言來描述一下?(學生語言敘述,教師出示課件。)
三、變式訓練
師:我們已經初步掌握了公式的特點,下面請同學們看這兩個多項式如何用平方差公式來分解因式,你能試著用公式來分解因式嗎?(教師板演兩個引例(1)X2-16,(2)9m2-4n2,學生小組交流,由兩名學生板演后,學生點評。)
師:運用平方差公式進行因式分解,關鍵要看這個多項式是否能化成平方差的形式,所以像x2</sup>-16=x2</sup>-42</sup>這一步驟寫好還是不寫好呢?
生:(全體)寫好。
師:為什么?
生D:寫出這一步能看出公式中的a和b,不容易寫錯結果。
師:在剛才的過程中還應注意什么呢?
生H:9m2應該寫成(3m)2,而不能寫成(9m)2,要注意系數。
師:補充得很好,為了迅速將一項寫成一個數的平方的形式,我們有必要做下面的練習。 (教師出示課件,學生讀題,學生口答,教師調控、激勵。)
師:下面我們就來用平方差公式進行簡單的多項式的因式分解。(教師出示課件,學生口答,教師反饋、糾正。)
師:同學們回答得非常準確,是不是所有的多項式都能用平方差公式來分解因式呢?(學生搖頭)同學們請看。(教師出示課件,學生回答,教師點評、鼓勵。)
師:看來同學們已基本掌握了公式的特點及簡單的運用公式,下面請看例題:把下列多項式因式分解。(教師出示課件,每組選一名學生板演,其他學生積極計算,教師巡視指導,做出評價。)
師:(學生板演回到坐位上)下面由同學們分組點評一下。
生J:第1小題的結果是正確的,但我覺得把中間的一步12-(5b)2加上更好。
生K:第2小題的板書工整,但也是中間一步沒有寫,答案是對的 。
師:做第2小題的同學能否把中間一步口述出來?(學生L口述,學生K表示滿意,學生分別對其他兩個小題進行點評,指出優點、不足。)
師:為了提高同學們運用平方差公式的準確度與熟練程度,我們來做一個接龍游戲,名字叫“比一比、賽一賽,看誰算得快”,規則是四組中每一組將得到一個題簽,共7道題。由第一桌兩名同學合作完成第1題后傳給第二桌兩名同學,依次類推,最后一桌做完后馬上交給老師,看哪一組算得既快又準。(教師分發題簽,同桌間默契配合、積極運算,場面熱烈;教師記下上交的先后順序并出示正確答案,由學生批閱。 )
師:第2組第一個上交,并且結果全部正確,獲得第一名。(第2組學生歡呼雀躍)其他三組都有一道題不夠準確,并且都是第7小題,第2組哪個同學愿意幫助他們?
生I:把-49n2+m2的兩項交換位置變形為m2-49n2。
師:這一步運用了什么知識呢?
生I:是加法交換律。(教師表揚)從而根據平方差公式等于(m+7n)(m-7n)。
師:這位同學說得非常好,其他三組同學聽明白了嗎?(學生微笑點頭)雖然其他三組沒能得到第一名,但也發揮了全組同學的團結協作精神,還提高了對知識的運用能力,有了一個不小的收獲。(學生全體流露出頗有同感的表情。)
師:剛才在計算中,不乏馬虎、錯誤之處,請同學們進行判斷,下列因式分解是否正確,并簡述理由。(師出示課件,學生口答,教師點評。)
(教師繼續出示課件,運用簡便方法計算,學生口答、筆算,教師調控、點評、激勵。)
師:同學們前面的問題解決得非常好,現在我們一起輕松一下,猜一猜數學燈謎。(出示謎面,學生積極猜謎,氣氛輕松而熱烈)剛才同學們猜得非常好,其中謎底之一是——換元。提到“換元”,同學們應該不會感到陌生,從上初一開始的用字母表示數,到用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都體現了“換元”。今天的平方差公式中,我們看到在每一個具體的多項式中,可以用數字、字母或其他形式的單項式,甚至多項式或其他類型的代數式來“換”公式中的a和b,這都是“換元法”的體現。“換元法”是初中數學的一個重要思想方法,在解決問題時往往起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的作用,隨著學習的深入,同學們對“換元法”將有進一步的了解。
好了,現在介紹兩個伙伴給大家認識(教師播放錄音及出示課件),如{可解出哥哥與弟弟沒答出的題呢?能否用本節知識求出不定方程x2-y2=8的正整數解?請小組同學交流一下。(教師巡視,參與學生討論。)
生G:我的答案是x=3、y=1,也就是哥哥沒答上題數為3,弟弟沒答上題數為1。
師:你是如何解得的呢?
生G:先把等式左邊分解因式由于任意兩個正整數的和與差,要么同是奇數,要么同是偶數,所以選擇第二種情況,答案是X=3、y=l。
師:這位同學從另一個角度迅速、準確地找到了符合條件的一種情況,分析得非常準確。(微笑、鼓勵。)
四、小結
師:好了,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靜靜地想一想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你能談談自己的收獲與感受嗎?(學生靜靜地思考,組織語言。)
(生F從溫故知新的角度,談獲得知識的過程及其為以后學習知識帶來的幫助;生B提示其他敘述,解題的重要步驟應書寫出來,如x2-16=x2-42這一步。)
師:兩位同學小結得非常精彩。(掌聲)其實每個人對未來都懷著美好的憧憬。2008年,當全世界人民都關注著北京、關注著奧運時,我們將看到中國的運動健兒一次次地讓五星紅旗在奧運賽場上飄揚(屏幕上打出中國國旗、播放國歌,學生的表情激動而嚴肅)。那時,同學們在做什么、想什么呢? (幾個學生舉手)老師很難用語言表達出自己激動的心情。我想,那時同學們已步入高三,正蓄勢待發,將成為國之棟梁,請抓住現在、把握未來,努力吧!同學們!下課。
教學反思:
這節課由于是借班上課,對學生不夠了解,學生的調動還有所欠缺。同時由于本節課是用初一學生講授初二新課,我對學生沒有過高的估計,但從學生的反應來看,學生的反應能力、思維速度,令我刮目相看。這說明學生的思維蘊藏著巨大的潛力,大可不必有“不相信學生”的想法,這給我以后的教學設計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教學點評:
孫淑芬老師這節課遵循著《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教學方法改革的一節嘗試課,她的教學模式為:自主——合作——探究,即學生在教師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來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下,通過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合作交流來展開新知識的學習,本節課主要特點如下:
一、情境創設貼近生活。通過綠色奧運體現了教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發揮學生的應用意識。
二、充分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本節課教師向學生提供了較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特點及運用,并由此獲得一定的數學活動經驗,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共同探討,真正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利用不同形式、不同梯度的變式習題上,教師采取適當板演、搶答、接龍游戲等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得到了成功的喜悅,同時鞏固了新知識,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
四、教師不失時機地運用鼓勵、贊揚性的語言。如:“對了”、“非常好”、“你來試一試”、“你答得真好”等等,對學生給予評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增強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五、教學中注意滲透數學的思維方法,如:思維遷移、換元法等。
建議:
1. 加強學生參與活動的廣度。
2.教學中注意學生間的個體差異,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揮。
3.教學中多給學生創設一些創新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責任編輯/張 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