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評價作為新課程實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課程的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作用。評價的目的、功能,評價的目標體系和評價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響著課程培養目標的實現,影響著課程功能的轉向與落實。
按照《課程標準》中對評價的基本要求,我校教師在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評價標準,形成了一套指標體系。這里簡要介紹一下我們的一些做法,希望得到同仁們的批評指正。
一、關注日常評價和階段性評價
1.思想道德品質
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團結同學、關,乙集體、愛護環境、自尊自信、自律自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2.學習能力有學習的愿望與興趣,能承擔起學習的責任;有較科學實用的學習方法,能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反思,及時調整學習狀態并采取相應措施提高學習水平,注重相關知識的積累與整合,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具備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與交流合作的能力。
3.個性與情感
對生活、學習有著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擁有自尊和自信;能積極樂觀地對待困難和挫折,勝不驕、敗不餒,表現出勤奮、獨立、自律、寬容和自強不息等優秀的個性品貢。
在具體操作中,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對學生做定性評價,即:即時生評價、表現性評價、水平性評價。
(1)即時性評價
又叫隨堂評價,它分為口頭評語和書面評語兩種,即教師對于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給予及時正確的評價,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激勵其學習積極性。這類評價一般以表揚鼓勵為主,如:“你真聰明”、“你答得棒極了”、“你很有見解”、“你的想法真好”等等。對于一般錯誤的回答,我們也可以這樣說“你能說出自己的想法,這已經很好了,如果能換一個角度,比如從××角度來考慮,是不是會更好啊”等等,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求知欲,也會使他們很快換角度思考,思維始終處于一種活劂犬態。
(2)表現性評價
一般是就一個階段內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及作業完成情況做評價,這個“階段”可長可短,少則一周,多則一個月,有時可根據具體情況結合量化作為依據。比如,可以將學生課堂上回答問題的情況和作業完成情況用分數記錄下來,每次滿分為5分,由小組長做積累記錄,一周或一個月上報,教師根據其得分情況加上課堂表現做綜合評定。
(3)水平性評價
如果說即時性評價、表現性評價都是過程性評價的話,那么水平性評價主要是根據期中和期末的試卷測試成績來進行的終結性評價,是量性評價。這一評價要注意與關注過程的質性評價結合起來進行。這一評價要改變過分注重分數,簡單地以考試結果對學生進行分類的做法,切忌對學生進行排榜、公布名次,而應根據考試的目的、性質、對象等,選擇靈活多樣的考試方法(有些學科也可以開卷考試),加強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考查,并對考試結果做出分析、說明和建議,形成激勵性的改進意見或建議,促進學生發展,減輕學生壓力。在新課程體系中,學生不再是永遠的被評價對象,教師也不再是評價的執法者,而教師和學生都將是教育評價活動的組織者、協調者、參與者和創造者。學生可以大張旗鼓地去評價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表現和產生的價值。評價活動則轉變為一個動態的、多元的、促進教育發展的重要過程。
二、量性評價與質性評價相結合
關注結果的量性評價是面向過去的評價,關注過程的形成性評價,則是面向未來、重在發展的評價。只有二者緊密結合,才能既重視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學習技能,又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科學的探究精神,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感體驗、價值觀的形成,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發展。量性評價一般是指我們通常說的考試。對考試我們要注意以下三點:
1.每學期要限定筆試的次數。一般每學期大型考試只有兩次——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對筆試要按課程標準嚴格命題,試題應體現三維目標。不出偏題怪題,淡化一些機械記憶和繁瑣的計算題,同時在平時的學習中采用學分制,每次提問最高分為5分,組長計分,定期上報,最后任課教師將平時成績、期中成績、期末成績按30%、20%和50%折合累積作為每一名學生在本學期的量化成績。
2.應打破惟紙筆測試的傳統做法,可采用自考、辯論、情景測驗等多種測試方法,在有些學科中可采用開卷測試的方式。有些學科還可根據學情分類、分項進行。如:語文學科可進行聽、說、讀、寫考試,加強綜合評價。
3.對每次考試的結果應加強分析指導,重在為學生提供建設性的改進意見。學校和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權利,關注學生的處境和發展中的需要,保護學生的自尊、自信。認真思考,謹慎選擇,以激勵為主的方式對考試的結果進行反饋,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應鼓勵學生以個人的發展為參照,關注自己的努力和進步情況,應多給學生提供考試機會。
為將量化評定與質性評價有機結合,我們還由班任負責為每一名學生建立成長記錄袋,用來收集記錄學生在各個成長階段的有關材料,如:老師的評價材料,同學的評價材料,自評材料,學生自己的作品等,都可與測試試卷一起裝入袋中。成長記錄袋內容的收集、編排和保存等工作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來完成,教師可靈活運用抽查、集體展示與評比、集體指導、答疑等方式進行監控,學生通過自己的全程參與,學會了反思和判斷自己的進步與努力。教師也能借助成長記錄袋掌握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重要信息,這有助于形成對學生的準確預期,方便教師檢查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并將評價與教育、教學融合在一起,與課程和學生的發展保持一致,提高了評價的效度。
(作者單位:寧安市海浪鎮第1中學)
責任編輯/倪軍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