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在語文教學中已經失落多年,現在《語文課程標準》把它與工具性統一在一起界定了語文課程的性質,這也為我們每位教師提出了一個新的任務:如何把握人文精神的內涵,如何使之在語文課程中得到充分體現,如何去挖掘課程中這些豐富的人文內涵?解決上述問題,就必須在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的基礎上,花一番大氣力學習、研究人文思想的由來、發現,學習《語文課程標準》中所闡釋的人文思想在教材和教師層面上的具體內涵。在此基礎上徹底清除舊有的傳統觀念而樹立新的語文教學理念:關懷學生、重視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以學生為本,進而重視人文內涵的熏陶感染和學生的獨特體驗。
只有深入細致地學習和把握《語文課程標準》中人文性這一語文基本性質,才能真正提高我們的教育教學水平,把握語文課改的靈魂。只有把握了這一靈魂,才能自覺、主動、積極地參與語文教學改革活動,完成語文課改任務。
《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的基本理念”一章里,簡要而明確地闡述了語文教育的基本特點。概括起來說,就是“多元性、實踐性、整體I生”。如何在教學中充分體現這三性呢?這就需要我們每位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深入的探索和徹底的改革。
古今中外各種教學模式可以說林林總總,紛紜復雜。僅就近現代的教學模式而言,就有杜威實用主義教學模式,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凱洛夫教學模式,講解接受模式,自學輔導模式,問題教學模式等等。究竟哪種教學模式更適應我們語文教育的基本特點呢?這就需要我們每位教師進行一番深入的探索、比較,并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歸納總結,在各種教學模式中尋找出適合語文教學特點的教學模式。并在此基礎上加以創新,創造出既適合語文教育特點,又符合自身教學實踐的新的教學模式。
適應語文課改要求的新的教學模式的原則,應是打破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的“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所謂主流思想,還學生以真正的主體地位,把語文課變成學生的各種語文實踐活動。同時,教師也要積極地參與其中,與學生進行充滿人格意義的交流,以達到師生在教學活動中形成良好的“交互主體”的關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采取了既符合語文性質要求又適合語文教育特點的教學模式,才會有更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每位語文教師必須在探索與創新教學模式方面下一番苦工夫。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適應語文課改的需要。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边@段話,主要從語文材料的內涵和學生對材料的體驗這兩個角度,闡述了語文教育具有多元性的這一基本特點。多元性的含義之一,就是指語文課程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它涉及到人文學科的許多內容:天上地下、古今中外、人情物理、倫理、道德、哲學、宗教等,語文課程實質上就是百科全書。正是由于語文課程這種多元性,決定了語文教師必須具有廣博的知識和開闊的視野。
要具有豐富而廣博的知識和開闊的視野,就必須不間斷地奮發學習,也就是終身學習。時代在發展、歷史在前進、知識在不斷地更新,課內的一些語言材料,早已不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惟一素材。影視文學、網絡文學早已成為學生日常生活必備的文化大餐。所以,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更應走在時代的前列,從當代文學、影視文學、網絡文學中汲取豐富而新鮮的營養,從各種現代化的媒體中汲取各方面的信息,使自己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雜家、學者。只有這樣,才會在走進語文課堂時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引導、點撥學生生動活潑地學好語文知識,完整地完成語文教育教學任務。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說,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是語文課改的關鍵。
(作者單位:肇東市昌五鎮第2中學)
責任編輯/倪軍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