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習是一個從感知地理現象到積累地理知識,最終掌握地理規律的過程。讓學生通過主動參與以及科學的探究過程,從生活走向地理,再從地理走向生活。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空間,進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理論依據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創造性為核心,以興趣和愛好為動力,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來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上,還注重個體發。展,鼓勵地理創造。因此,在新的課程改革大背景下,我就地理課堂教學做了一些新的嘗試。
1.主動參與
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營造學生在地理學習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意識、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學生主動參與人教社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陸地與海洋、大洲和大洋一節中問題的探究。研究出許多關于陸地與海洋的問題。如:陸地與海洋所占比例多少?大陸與島嶼有什么區別?海和洋有什么不同……通過看書讀圖得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陸地占地球表面的29%,即:海洋是七分,陸地是三分。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大塊的陸地稱為大陸,小塊的陸地稱為島嶼。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的邊緣,被半島或島嶼隔開。洋是地球表面廣大的連續的水體。
2.樂于探究
《地理課程標準》要求:通過地理課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地理的動力,是學生與地理保持密切聯系、享受生活的前提,它有助于學生真正感悟到用科學的研究方法探究地理的樂趣和意義。如:北冰洋被哪幾個大洲包圍(被亞洲、歐洲、北美洲包圍)?南極洲被哪幾個大洋包圍(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所包圍)?西半球分布著哪幾個大洋(分布著太平洋和大西洋)?太平洋被哪幾個大洲環繞(被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所環繞)?談談你對地球名稱的看法。對于地球名稱的看法,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至于古人在給地球起名的時候,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的問題,這是因為當時古人并不了解地球的整體面貌,過去以為海洋是陸地的邊緣,甚至認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陸地的中心,并不知道海洋的面積大于陸地的面積,因此起名叫“地球”。也有的學生認為應該叫“水球”,因為海洋的面積大于陸地面積。最后有一名學生說:“不管它是叫‘地球’還是叫‘水球’都不重要,關鍵要知道地球表面海陸面積所占的比例,不論怎樣劃分半球,都是海洋的面積大于陸地的面積?!?/p>
3.勤于動手
地理是寸飛極富創造性的學科,在地理教學中處處都有發揮學生創造性的機會。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動手,創造性地進行學習,不要用標準答案去束縛學生,同一個問題可能有多種答案,應培養和鼓勵學生的創造精神。如:在課堂上組織的七大洋、四大洲的拼圖競賽中,學生有的用彩紙剪出它們的形狀,也有的用橡皮泥捏出它們的形狀……最后將創作好的作品貼在事先準備好的圖板上,并以小組競賽的方式進行展示,獲勝者得小紅旗。為了理解熱帶與寒帶的地區差異,我要求學生自己動手制作道具、尋找服裝,用表演小品的方式展現熱帶地區終年高溫,寒帶地區終年寒冷的特點,使課堂氣氛生動、活潑、有趣。又如:在學習我國主要山脈的分布和走向時,學生自己動手制作了我國主要山脈分布模型,模型具有生動、形象、逼真的特點,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既掌握了主要山脈的空間分布,又培養了學生動腦、動手的能力,最后,學生還編成了順口溜來記主要山脈的分布:天陰昆侖到秦南,大興太行巫雪山,長白老人到五臺,喜馬拉雅橫亙西南,珠穆朗瑪世界冠……這樣,既激活了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創造的沖動,又使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展現了自己勤于動手和創造性的才能,使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作者單位:訥河市第3中學)
責任編輯/郎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