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應幾位宗教界朋友之約,專程來到自古稱為“秦隴之樞機,金城之鎖鑰”的絲路重鎮靖遠,參觀地處靖遠縣城東的道教圣地法界觀的一個廟會。白天,方圓幾十公里的善男信女們摩肩接踵,來這兒焚香祈禱國泰民安,紫霄殿前香煙繚繞,馨鼓之聲不絕于耳。這個法界觀,規模不大,但歷史悠久,始建于唐代初期,由唐朝的開國功臣尉遲敬德親自監修。隨著朝代更替,法界觀歷經兵燹,屢建屢毀,宋代重建為“天地壇”。元末為避戰亂,遷至縣城東南的東教場溝,更名為“法界殿”。明清時代,法界觀香火鼎盛,聲名遠播。“十年動亂”期間,法界觀遭到空前劫難,幾乎徹底被毀。黨的十三屆全會以后,為了落實黨的宗教政策,根據信教群眾的要求,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信教群眾自籌資金,將法界觀遷回唐代原址重建,成了靖遠縣主要的道教活動場所。
傍晚,前來進香的信徒漸漸稀少,我們在幾位居士的陪同下,參觀了紫霄殿。殿堂里擺滿了法桌、法椅和各種法器,一尊三天圣母的彩塑圣像,高高地屹立在法壇上。仰頭瞻望,三天圣母衣裾飄拂,如立云端,面龐端莊慈祥,含頤微笑,給人一種親切感。據陪同的居士介紹,三天圣母就是二郎神楊戩的生母。瞻仰完圣母像,我對殿堂里擺放的三張法桌和七把法椅產生了興趣。我參觀過不少寺廟道觀,很少見到法界觀這樣規模的法桌和法椅。法桌上盤龍臥虎,雄獅仙鶴共處,法椅上龜蛇相交,背靠三鼎,都有海水、祥云環繞。那寬大厚重的造型,古樸典雅的風格,色彩艷麗的裝飾,透出一種古風古韻,頗有點明清時代的氣派。
聽說法界觀保存著幾尊明末清初時的神像,就請居士指點。在法壇上,供奉著許多神龕,高不過兩尺,都用各種彩綢裝飾。揭開神龕的簾子,里面都供奉著道教的各路神仙,其中的法王菩薩、大圣母娘娘、八蠟蟲王和送子娘娘等神像和一尊靈官趙公明的木雕像,就是從明清時代流傳下來的,“文革”時被當地信徒冒著風險保護下來,才免遭劫難。這些神像,雖然只有一尺多高,但神態逼真,樸實憨厚,看得出來都出自北方民間藝人之手。我是在蘭州的八蠟廟里度過我的小學時代的,對八蠟爺并不陌生,只知道八蠟爺相貌丑陋,卻從來沒有瞻仰過他的尊容,沒想到在法界觀看到了300多年前塑造的八蠟爺的神像,也了卻了一段夙愿。原來八蠟爺的頭部既像一種短喙鳥,又像蝗蟲,整個臉部都是綠色的,的確陰森、丑陋、恐怖。神也不可貌相,八蠟爺雖然相貌不雅,但他是專門除害蟲的蟲王,因而受到老百姓的頂禮膜拜。
當晚,熱情的居士們挽留我們住在法界觀的客房里。盛情難卻,我們一行四人就借宿法界觀。我是第一次在道觀里夜宿,除了新鮮感,還有一種神秘感。夜深了,同行的友人早已進入夢想,我躺在那寬大的土炕上,輾轉反側,久久不能入眠,就披衣來到院子里,觀賞月色下的法界觀。月色中的法界觀靜謐、安詳,周圍的村莊也一片沉寂,偶爾傳來幾聲犬吠。道家是崇尚天地人三氣合一的,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整天生活在水泥鋼筋鑄成的空中樓閣里,為功名利祿而蠅營狗茍,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是感應不到天地人合一哲理精髓的,只有置身于這樣的環境,才會有所感悟,有所啟迪:回歸自然,與天地相合,才是人類最好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