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談革命,談工作,談溫飽。突然有一天,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吃飽穿暖后,還有比革命、工作、學習、溫飽等更讓人舒心和為之追逐的東西,那就是休閑。
何為休閑?去翻《辭源》,上面居然沒有這么一個詞。休閑一詞也就同“克隆”、“股票”等一樣,是與時俱進的新生物!
如果望文生義,休閑也大概就是休息之意。但休閑規(guī)則告訴我們,首先要有歇下來的機會和理由,得什么事都干得差不多;然后是肚子吃得飽飽的,身上穿得暖暖的,否則你還得去干事,去為豐衣足食苦干活。翻閱《辭源》,研讀“休”字組成的詞語,“休下”、“休外”、“休沐”、“休致”、“休務”等,其釋義中主體詞都只有一個,那就是指官吏們休假、休息在家,休息沐浴等,絕沒有一項能輪到老百姓。而今天,時代的進步讓休閑的陽光已普照進老百姓的生活,讓我們每一個人成為休閑曲線圖中的橫坐標。
根據(jù)前面的休閑規(guī)則,我們休閑的起步年代也只是在近20年以后,80年代以前那些淺灰色日子里是談不上這個詞的。
人們還記得,最早閃亮在休閑曲線圖縱坐標上的應該算卡拉OK了!那些日子吃飽喝足穿暖之后時興唱歌,坐在K房或其他ABCD房中,有男倒水,有女點煙,然后你唱我唱,相互鼓掌。只可惜唱歌這玩意兒是天生的,雖唱粗了脖子,除了敢唱敢鼓掌并沒有唱出多少長進和快樂。后來一部分人不當“廳長”當“廂長”,關上一些門后,從話筒轉(zhuǎn)向了身邊的裙筒,有了一些唱歌之外的讓家中妻子待嫁女友刨根問底的事。人們開始對進入這些地方后出來的清白語無倫次時,喧囂了整整10年的卡拉OK浪潮終于無奈地消退下去了。
卡拉不再OK,城里又開始流行酒吧或其他什么吧,休閑的時髦模式成為一種叫“泡吧”的行為。酒吧是國外傳來的吧文化,有酒有音樂,休閑者有時沖著樂隊,有時沖著酒,有時沖著環(huán)境,更有一些沖著那些奇妙的吧名。然而光喝酒光聽別人唱別人彈又有些乏味,于是什么“氧吧”、“水吧”、“陶吧”、“書吧”、“玩具吧”等等又在酒吧文化基礎上改造嫁接而成新的泡吧休閑形式。大家坐、站在吧里,嘴里喝點吸點,手里玩點,互相看著,都很安全,絕無一些下三爛的聯(lián)想和猜疑,感覺很好。但是酒總是有些亂性,一些“有產(chǎn)者”和其他“成功人士”還是繼承和發(fā)展了卡拉OK包房中一些本能之動作,吧文化一旦染上這個讓中國人敏感的東西又有些酸澀起來,休閑者們便開始了新的探尋。
于是吧文化開始向中國盛行多年的本土文化“茶館文化”回歸,大街小巷這樣那樣的茶館應運而生,開始了揚州、四川等地人們樂此不疲的“早上皮包水”的休閑文化上篇,只是把“早上皮包水”的作息時間調(diào)整到全部晚上或部分下午、上午。而且,喝茶絕不是真正目的,一手握茶具之時另一手還得干些中國人喜歡的娛樂活兒:玩撲克、打麻將,多少帶些彩,也算兩手抓,讓衣兜里的人民幣根據(jù)手氣、牌技及業(yè)務上一些東西做些“經(jīng)濟交流”,茶館生意就火爆起來了。但是中國人還是喜歡錢這個東西,經(jīng)濟交流畢竟有風險,玩得不痛快不輕松,這便又有了“皮包水”休閑曲線的下篇:“水包皮”。
桑拿、按摩、洗頭、洗面、洗腳、洗腸等落實“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的休閑方式開始與“春天有個約會”。《辭源》中有“休沐”一詞,意指“官吏休息沐浴”,所以桑拿、洗頭此等休閑也是有前科有傳統(tǒng)的東西,只不過今天休息沐浴主體并非全是官吏,能夠排入休閑曲線橫坐標之人均有此好。忙碌工作之余,有人提議一下,好!大家便進入桑拿中心、美容中心,讓蒸汽包著皮膚,讓侍者按摩。讓人高興的是,此休閑方式能順便減去人身之肥、腳上之氣、頭皮之癢、關節(jié)之酸,何樂不為!
縱觀以上種種休閑,里面總會摻雜著一些燈紅酒綠紙醉金迷心猿意馬的讓休閑之人理直而氣不壯的東西,這也是剛溫飽起來的中國人關于休閑理念的初級階段和初級實踐,就像那些剛富起來的大款們手拿大哥大、指帶大金戒的粗俗之樣。隨著國人們休閑理念、道德水準、知識層次的逐步成熟,休閑開始跨入了健康的軌跡,工作之余國人們開始熱衷于各種體育休閑,如打高爾夫球、網(wǎng)球、臺球、保齡球,釣魚,爬山,郊游,溜冰,蹦極,探險,豐富多彩,品味不凡。如今描述休閑的進步,用一個時下各級文件及各大報刊愛用的詞:“與時俱進”,實在是貼切的,只不過這種“進”應該是在符合公民道德建設綱要基礎上的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