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什貢是黃河邊上的一個小村莊,位于青海貴德縣境內黃河大峽谷的入口處。上有龍羊峽,下有李家峽。千萬年來黃河巨龍左突右沖,幾經滄桑,也沒能沖出阿什貢大峽谷,卻造就了阿什貢大峽谷獨特的地質地貌形態。高聳的阿尼瑪卿山隨著黃河把余脈延伸到這兒,被神工巨斧劈成數條縱橫交錯的山谷,讓溝壑中的小溪匯集到母親的懷中,奔向大海。水的侵蝕、風的雕鑿,使深藏在地層中的丹霞紅砂巖裸露出來,讓后來的人們重新認識自然、重新了解黃河的性格。遠古地質年代遺留下來的冰川擦痕隨處可見,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隆升期斷裂的板塊,為我們展現出瑰麗多彩的大峽谷。
登上山崖,放眼望去,一條大道穿過阿什貢村莊,大道上古往今來數不盡的歷史人物匆匆而過。為大唐基業遠嫁吐蕃的文成公主,追尋東方文明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彎弓射天狼、鐵騎踏平黑海浪的蒙古大軍,邊走邊唱多情有義的流浪詩人倉央·嘉措,都曾在這條大道上演繹過歷史短劇。阿什貢是唐蕃古道與絲綢之路上的一個交匯點。現在驛站變成了村莊。
我們站在山崖上,判斷著紅砂丹霞地貌山腳下的阿什貢村莊那屋頂上飄揚著五彩經幡的一定是藏族人家,院落里懷抱小兒在陽光下整理紗巾蓋頭的一定是穆斯林,大門上有春節新貼上吉祥春聯的那就是漢族了。幾十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們,依著門前流淌了千萬年的黃河,平靜地沐浴著冬日暖陽,守護著他們的家園,期盼著身后的紅砂丹霞巖重新燃燒,等待著大道上遠行的旅人早點歸來。
我們不忍心打攪他們平靜的生活,急匆匆跳上吉普車,順黃河往峽谷深處駛去。左岸懸崖上一條碎石小路彎彎曲曲,依河而去。裸露的丹霞地貌在陽光照耀下更加鮮艷;一層夾著一層,一色裹著一色,紅、黃、藍、綠、青、橙、紫堆砌成一峰又一峰。面對如此美麗的寶石峽谷,我反而無法按下照相機的快門,就像俗語說的“狼吃青天,無處下嘴”。一道斜陽穿過山間側峰,投射到丹霞巖石峰腳下的枯枝小楊樹上。幾臺照相機把各色寶石裝進了我們的鏡頭,把斜陽掛在冬日的楊樹枝頭。
寧靜的阿什貢小村莊
刀劈斧砍的紅砂沉積巖
夕陽下的黃河
貧瘠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