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遙遠的記憶里,常浮現著這樣一幅畫面:蹲在柳陰下的我,凝視樹影在小河底搖曳,忽然,耳邊隱約傳來悅耳的駝鈴聲,由遠及近,由輕到重……隨后,一位頭挽羊肚巾的漢子坐在高大的頭駝背上,一搖一晃,一晃一搖,尾隨其后的是馱著貨物的幾十峰駱駝組成的駝隊,昂首闊步,駝鈴丁當,悠悠走來,不管腳下是溝是山,是泥是石,是荊是棘,大步踩將過去,留下一個個如盤的腳印,邁向沒有終點的遠方。老人們說:“駝隊從很遠很遠的口外來,向很遠很遠的內地去。”
高高的駱駝,長長的駝隊,看上去,煞是威風、壯觀,渾然坦蕩,厚重樸實。駝們步伐整齊,富于節奏感,有駝鈴伴奏,是一部雄壯的樂曲,一組豪放的舞蹈,一幅美奐的畫卷;駝們從不左顧右盼、低頭彎腰,總是直視前方,執著于自我的存在、自身的行進和承擔的航程,讓身邊發生的事情全都過去,縱然是熱烈的喧鬧、難舍的擁抱、殘酷的廝殺,是非難分,善惡難辨,曲直難解。然而,當鋪天蓋地的沙塵暴襲來時,駝們總是用自己高大的身軀和聳立的駝峰呵護那些隨時可能被卷走的生命。
嚴酷的環境塑造了駝們特殊的品性和超常的耐力。駱駝大概是地球上數得著的幾種最耐旱、最能吃苦的動物了!在天空的飛禽、地上的走獸都難于生存的不毛之地,惟有駱駝靠簡單的飼料維持生計,似乎沒有什么能困擾她,難住她。許是上蒼有心,讓戈壁沙漠上生長出一種專供駝們吃的、酷似干柴的草——駱駝草。且看,駝們用靈活的雙唇,一覽無余地將幾乎無水分的駱駝草的干枝枯葉連根拔起,一口一口嚼碎、咽下,維系頑強耐久的生命,奔赴坎坷遙遠的路程。
在無邊無際的戈壁沙漠,人煙稀少,交通閉塞,無路可走。茫茫沙海,現代的汽車,古代的獨輪車,以及古今通用的騾馬牛驢都失去了其功用,惟有駱駝成為獨一無二的交通運輸工具,成為涉足于戈壁沙漠的人們須臾不可少的幫手。故此,文人學子給駱駝起了個頗為別致的雅號——戈壁之舟。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位詩人就叫“戈壁舟”,無非以駝自喻,激勵自己,鼓舞他人。千百年來,駝隊將皮毛等畜產品運到內地、沿海,將絲綢、布匹等運往邊疆、西域,漸漸踏出了溝通中西文明的絲綢之路,架起了促進亞歐經濟繁榮的橋梁。在戈壁沙漠,駝們是人們的良朋益友、忠誠伴侶。
每當駝隊在眼前浮現,駝鈴在耳邊響起,我久久凝神注視那高大強健的身影和堅定有力的步伐,這時我覺得把贊許高尚人品的寬宏、無私、勇敢、執著、耐勞等詞全用在駱駝上,一點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