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外地人來說,新疆的和田永遠是個神秘的地方。和田神秘,不僅在于出產(chǎn)神奇的玉,精美的絲綢,華麗的地毯,還在于和田是于闐國故地。有人說,到了于闐國故地,文物俯拾即是。假如你到古城的廢墟上轉轉,就能揀到陶俑、陶器、古錢幣,幸運的話,還能揀到古代的金片、玉塊和珠子??梢?,這里文化遺存十分豐富。當然,更誘人的是,這里有很多難解之謎。
于闐國是古代西域的一個大國?!逗鬂h書·于闐傳》說,于闐國“領戶三萬二千,人口八萬三千,勝兵三萬”??磥?,于闐國國力強勝。公元前2世紀,佛教傳入于闐國,這里一度成為西域佛教中心,成為佛教傳向內地的中轉站。據(jù)史料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于闐國有僧眾數(shù)萬人,其中僅瞿摩帝一處,就有和尚3 000人,而瞿摩帝這樣的大寺,在于闐國內就有14處,小寺則不計其數(shù)。北宋時,伊斯蘭教傳入,與佛教發(fā)生劇烈沖突,后佛教敗北,全國改信伊斯蘭教。于闐又是古代有名的音樂之國,舉國上下,人人能歌善舞。毛澤東詩中說:“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碧菩室舱f:于闐“國尚音樂,人好歌舞”。
《穆天子傳》是成書于戰(zhàn)國時代的一部奇書。書中說,公元前947年,周穆王駕八駿,遨游西域,同西王母會見。他到了昆侖山,命令部下采玉,并采得美玉萬只,滿載而歸。后人推測,和田產(chǎn)玉,又位于昆侖山下。周穆王昆侖采玉,一定在和田。
其實,內地人真正知道于闐,始于公元前2世紀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94年(和帝永元六年),班超聯(lián)合于闐等國,曾擊敗焉耆國。魏晉以后,于闐相繼兼并了戎盧、打彌、渠勒、皮山等國,一度成為塔里木盆地與鄯善并立的兩個大國。北宋時,于闐為回鶻黑韓王兼并。于闐國消亡了,于闐國美麗的古都,也漸漸衰敗了,消失了。《漢書》中說,于闐國有二城,“王治西城”。國王在西城,必然還有一個東城。那么,東城在哪里,西城又在哪里,歷來眾說紛紜。于闐國的古都遺址,成了一個千古之謎,尋找于闐國古都遺址,成了考古學家、探險家、旅游家夢寐以求的事情。
唐玄奘是到過于闐國的人。應該說,他對于闐國的國都,有比較深入的了解??上У氖牵且粋€佛學家,不是地理學家,他的《大唐西域記》中,對于闐國都的方位沒有多少描寫,卻記述了一個于闐國國王的傳奇故事。
《大唐西域記》稱于闐為“瞿薩旦那”,并認為“瞿薩旦那”是雅稱,“和田”和“于闐”則是俗稱。他說,瞿薩旦那國王到了晚年,國家興盛,事業(yè)大成,卻沒有兒子,為此,他寢食不安。一天,國王去毗沙門天神祠祈禱,請求神賜給自己子嗣。正當國王跪拜之際,突然,毗沙門天神的額頭裂開了,從里面出來一個嬰兒。國王驚喜若狂,抱著嬰兒急急回宮。
國王得子的喜訊很快傳遍全國,國人紛紛前來祝賀??墒?,嬰兒不食人奶,這可急壞了國王和大臣。無奈,國王又去毗沙門天神祠祈禱。忽然,神像前的地面隆了起來,越長越高,形狀如婦女乳房。孩子一見地上隆起的乳房,爬過去吸吮起來。孩子吃了地乳,迅速成長。后來,國王給孩子取名“地乳”,并改國號為“地乳”。
這段描述,繪聲繪色,引人入勝,但只是民間傳說,毫無可信之處,也不能揭示于闐古都之謎。然而,在和田,文物多多,俯拾即是,倒有幾分可信之處,對揭示于闐古都之謎,也大有益處。
第一個給于闐古都遺址定位的外國人,是法國的格倫勒。1892年,格倫勒一行來到和田西南巴格其鎮(zhèn)艾拉曼村的約特干遺址,收集到一批古代于闐的陶俑、陶器、玉器。由此,他認為,約特干是于闐國古都遺址。1896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來到約特干,收集和購買古代于闐文物500多件,其中有金十字架、金牌等珍貴文物。值得特別說明的是,他收集到一個陶罐,頸口有一組浮雕,共12個人物,其中3人彈豎琴,2人吹排簫,2人操鼓,1人吹笛。這組浮雕,是古代于闐生活的真實寫照,對了解古于闐,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斯文·赫定的發(fā)現(xiàn),似乎又一次印證了格倫勒的觀點:約特干是于闐國古都。
格倫勒和斯文·赫定的發(fā)現(xiàn),刺激了嗅覺靈敏的英國人斯坦因。1900年,他急不可耐地跑到了和田;1906年,他又一次來到和田。異常貪婪的斯坦因兩次到和田,對約特干遺址進行了瘋狂地盜掘,得到大批文物?;厝ズ螅麑懥恕渡陈窈完D廢墟記》和兩卷本巨著《古代和闐》,詳細地描述了他在約特干的見聞和文物挖掘活動。他斷言,約特干就是于闐古都遺址。他認為,于闐古都衰敗后,經(jīng)過幾個世紀的洪水沖刷,被淤泥掩埋在地下。約特干的地面,雖然已是肥沃的良田,但從田地里、沼澤中,能夠揀到大量的于闐古物,就是有力的證據(jù)。
斯坦因等外國學者的觀點,也得到一些中國學者的支持。有人還論證了“約特干”一詞的含義,認為有三種解釋:一是“躺著”,因為這里有圣人和古人的墓葬,所以得名;二是“被子”,泥土像被子蓋在古城上,所以得名;三是“約爾特汗”的轉音,汗就是王,約特干有王者之地的意思。不管哪種解釋,似乎都能同于闐國古都聯(lián)系起來。
但是,一些中國考古學者,不同意斯坦因等人的看法。他們認為,于闐國古都遺址在今和田市東北的阿克斯比爾古城,或者在和田市南25公里的買力克阿瓦提遺址。這種觀點一出現(xiàn),立即在考古學界引起一場于闐國古都遺址的爭論。于闐國古都究竟在哪里,至今沒有定論。在和田,除了于闐國古都之謎外,還有兩大謎,在此不能不提。

首先是和田人種之謎。到了和田,你就會發(fā)現(xiàn),和田的原居民,不像維吾爾族人,也不像哈薩克族人,更不像內地漢族人。其實,很早以前,古人就發(fā)現(xiàn)于闐人的特別之處。如《北史·于闐傳》說:“自高昌以西諸國人等,深目高鼻,惟此一國,貌不甚胡,頗類華夏。”于闐人不像胡人,頗像華夏人,這是事實。英國人種學家喬易士認為,和田人身材低矮,鼻子扁平,毛發(fā)烏黑,瞳孔又黑又亮。這些特征,倒像是漢族和藏族的特征。
和田居民有可能是漢藏民族結合的后裔。據(jù)敦煌出土的古藏文《于闐教法史》記載,于闐人由東土帝子和印度王子分別率領的兩部分人組成。如果東土帝子率領的是內地漢族,那么印度王子率領的就是藏族人;如果公元前若干世紀,漢族就進入了于闐,那么,內地知道于闐,應該早于公元前2世紀張騫出使西域之時??上?,由于古時交通不便和消息閉塞,歷史在這里被一只看不見的手扭斷了,東土帝子和印度王子在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率領多少人來到于闐,人們一無所知。
其次是和田采玉之謎。和田產(chǎn)玉,名揚天下。在中國古籍中,有大量關于和田玉的記載。最早的記載,可追溯到《山海經(jīng)》。和田玉,為中華美玉之首,歷來都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征。明代學者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說:“凡玉,貴重者皆出于闐?!焙吞镉?,品種繁多,從色澤上,可分為白玉、碧玉、青玉、黃玉、紅玉、墨玉、蛇皮紋玉等等。和田玉美,和田的采玉過程,也充滿了神秘色彩。
和田有條和田河,此河兩大支流,均以玉命名。一條是玉龍喀什河,意思是“白玉河”;一條是喀拉喀什河,意思是“黑玉河”。每年夏天,昆侖山冰雪融化,或天降大雨,暴漲的河水,帶著大量的泥沙,從昆侖山上飛奔而下,這泥沙中,裹著數(shù)不清的玉石。大量的玉石,就是從玉龍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中下游撈出來的。
古代,一到秋季,采玉人就下河撈玉。他們手拉著手,排成一路橫隊,在河水中慢慢行走,一邊走,一邊用腳在河床上摸索。他們的腳,能準確地分辨出玉和石。只要是玉,就不會從他們腳下溜過。所以,和田采玉,又叫“踏玉”。傳說,古時于闐有位國王,每到秋天,就命令將士下河為他踏玉。國王讓侍女待在岸邊擊鼓,將士們每彎腰一次,侍女就擊鼓一次。國王只記擊鼓次數(shù),將士上岸后,國王按擊鼓次數(shù),讓將士繳納玉石。
在古代,玉采到后,還要鑒別真假。那時候,鑒別真假玉石的辦法,就是用火燒。采玉人在山洞中燃起大火,把河中撈出的玉石投入火中。據(jù)說,凡好玉,在火中三天三夜,色澤不變。白居易寫道:“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看來,火燒試玉,在唐代十分盛行。
去和田旅游,如果能從河中撈到一塊玉,那是再美妙不過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