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香梅女士是著名的美籍華人、社會活動家,在海內外聲譽卓著。她也是一位學貫中西、中英文造詣皆深的學者、作家。近讀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陳香梅自傳》一書,使我頗為感慨和敬仰。該書情之真、意之切,表達之純真、敘述之完美,更兼首度面世的大量鮮為人知的史料和許多難得一見的歷史照片,使得該書頗為讀者關注。
大凡名人,都有其動人之處,陳香梅的動人之處,源自其情之細膩,心之博大。《陳香梅自傳》是一部用真情寫就的書,字里行間洋溢著親情、友情、愛情、赤子之情。
在《母親》一篇中,她說:\"母親去世時只有45歲,因此我們母女的恩情可以說是很短暫的\",但是,\"母親在我心中就像一顆美好無疵的鉆石,從各個角度散發著迷人的光芒\",\"我常在星期天做完彌撒之后,步行很長一段距離,去到母親墓前,……駐足良久,不忍離去。\"對母親的追懷,讓人心有戚戚。即使對外祖父母、父親、姊妹等的記述,亦都是情溢紙外,酣暢淋漓。
書中所記與陳納德將軍那刻骨銘心、至死不渝的愛情,更是蕩氣回腸,感人至深。她仰慕他剛猛威儀的軍人風度、卓越的才華、堅忍不拔的毅力,以及對中國的抗戰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他喜歡她的聰慧、有教養和東方女性的典雅溫柔。兩人由相知、相愛,一直到勇敢地跨越年齡、國界、宗教和環境等幾乎是不可逾越的條條鴻溝,幸福地結合在一起。婚后,他要求她永遠做一個\"中國妻子\",她則努力為他學做一位美國人,一位\"美國南方人\"。無奈癌疾過早地奪去了丈夫的生命,\"一千個春天\"的恩愛終于\"此情可待成追憶\"。在《生離死別》中她說:\"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在《此恨綿綿》中,她說\"如果上帝容我選擇,我會在死后更加愛你。\"
更為難得的是她對祖國的那份赤子之情。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她時時不忘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奉獻心力。抗戰初期,豆蔻年華的她,為與祖國同胞共度艱難,違抗父命,拒遷美國做了一名戰地記者;在美國,當看到白人父子將一位無辜的中國人活活打死,而警察草草了事的時候,陳女士憤怒了:倘若被殺者是白人、黑人抑或是猶太人,警察當局是否也敢如此荒唐?是她第一個向蔣經國建議開放探親政策,使萬千中國人得以骨肉團聚。在西方國家紛紛聲言要\"制裁\"中國,祖國經濟發展面臨考驗的1989年底,又是她毅然率領第一個龐大的臺灣工商投資考察團到大陸訪問。成為臺商把大陸作為投資熱土的開拓之舉。近年來,她更是傾囊捐資在大陸興建百余處希望小學,設立陳香梅教育基金、婦女基金,為大陸的基礎教育和婦幼事業盡心盡力……
本書不是長篇巨制,而是由130余篇小故事構成。各篇之間并無起承轉合的關聯,但當我們閱讀這部書的時候,并沒有覺得零碎瑣屑,而是分明感受到濃重的歷史感。
難能可貴的是,陳女士在記述議論中,不溢美,不隱過。閱讀此書,讀者感受到的不僅僅是一個聰穎、勤奮、豁達的才女,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女性---漂亮的世家少女,迷人的戰地記者,高貴的將軍夫人,活躍于美國政壇四十年,頗受青睞;往來于海峽兩岸之間,廣受歡迎---正在娓娓而談她的奮斗經歷,她的愛情婚姻,她的苦惱和歡樂;更多的是聆聽一位歷史老人悲切地講述自己親身經歷的一幕幕家國往事。這種敘述發人深省,激人自勵。
《陳香梅自傳》 [美] 陳香梅著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2.8 定價:4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