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樂學、愛學,這是不少有經驗的教師發出的心聲。正是基于這樣的愿望,江崇英老師大膽地在教學中讓學生做課堂教學的真正主人,讓學生在自主天地中,興趣盎然地投入活動,進而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教學過程]
我一直在琢磨,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呢?有一天,我想起了“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諺語。我們兩個班有120個“臭皮匠”,怎么也頂我這一個“諸葛亮”了吧。我要讓他們做一回自己的主人,做一次“課堂教學設計”。當我把這個想法告訴學生的時候,他們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和喜悅。我選擇了一篇比較簡單的課文——Lesson39課,該課只有三個生詞(Hongkong,Macao,SAR)和一個句型Where is···?然后對他們進行了備課要素、教學過程及小組和個人分工的指導。
一周后,我帶著企盼而又不安的心情“審閱”著他們的“設計”。這一回輪到我吃驚了。他們的“設計”形式多樣,五花八門,還真別小看了這些“臭皮匠”們。我對他們的設計進行了“大拼盤”,于是這節課便這樣產生了……
根據學生的提議,首先,我們對坐位進行了調整,各合作小組以圓桌的形式出現,以便于研究討論。用拍手游戲和計時賽的方式復習前兩課學過的介詞和介詞短語,氣氛活躍,開場很好。全班合唱《七子之歌》,聲音洪亮,場面熱烈,引出新課,學習HonSkong,Macao,SAR三個生詞。根據從地理組借來的中國行政區版圖、地球儀以及他們手中的地圖冊,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盡可能多地用英語寫出自己所知道的中國城市名稱。經過激烈的討論和整理后,同桌或小組進行問答,如:Where is Hongkong?1t,snear Shen-zhen。接著進行拓展練習,以小組為單位,采用“擂臺賽”的形式,一組學生說出某一名勝古跡,另一組學生馬上說出其所在位置。可以英漢結合,如:Whereis泰山?It's in Shan-dong。這時,平時較調皮的學生齊貴峰突然發問:“Where is靠山屯?”引起全班學生哄堂大笑。我趁機說:“過幾年,在大家的努力下,靠山屯一定會真的變成名勝的,你們說是嗎?”又是一陣笑聲。比賽在緊張激烈而又幽默、輕松的氛圍中進行著,這是進行情感教育的最佳時機:“我們偉大的祖國幅員遼闊,我們應該——熱愛祖國!”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是的。”我們祖國雖然景色美好,然而世界更是風光無限。“博學”的學生早已按捺不住:埃及的金字塔、法國的埃菲爾鐵塔、加拿大的尼亞加拉大瀑布、美國的自由女神像……他們知道的還真不少呢!他們爭著搶著,我知道,我知道,我還知道……整堂課掀起了一個小小的高潮。最后,我與他們達成共識:要想走遍世界,必須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努力學習,學好英語。
快下課了,我說:“今天這節課我們從齊齊哈爾走進了香港、澳門,走遍了全中國,又游覽了世界。這節課可是你們自己設計的,你們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孫鴻羽:“老師,我覺得這節課好像是在吃自己做的菜,挺香的!”范琳琳:“我在設計中,體驗到老師工作的艱辛,今后我要更加注意聽講。”學生各抒己見。“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在歌聲中,下課鈴聲響了。
[案例評析]
“給我一個支點,我能翹起地球。”——阿基米德。
本案例生動地向我們展示了一幅課堂教學中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教師給學生搭臺的教學畫面。教師根據自己對《英語課程標準》的理解,大膽地對教材進行了改編和重組,突出了學生意識、課程意識和開放意識,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中教師由“教教材”轉為“用教材教”,這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者從觀念的理性轉變到實踐的精心安排,他們的“認真思考”和“精心設計、醞釀過程是艱辛勞動的付出”。初一學生思維活躍,有強烈的求知欲和表現欲,他們不滿足于教師課堂上的安排,對遇到的問題有自己的理解。教師應不失時機地利用學生的積極性,啟發、誘導,給他們空間,讓他們施展;給他們支點,讓他們翹起地球。
責任編輯/周群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