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科知識廣泛,教科書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圖文并茂,學習方法也多種多樣。因此,只有開放式教學才能將歷史教學的這些特點體現出來,使學生愉快地學習,讓其在學中玩、玩中樂、樂中思。
一、具體程序
(一)創設歷史學習氛圍。單純地講授知識,使歷史知識抽象化,違背了學生的學習規律。只有把學生帶回歷史的情境中,才能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1.劃分學習小組。將班級的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把學習程度不同的學生以及班委會成員平均分散到各個組,保持學習小組的均衡性和持久性。
2.擬定學習提綱。學習提綱是一節課的基本框架。如:講授《三國鼎立》一課時,可以將學生分為三個大組,分別充當魏、蜀、吳三國的歷史探索者,然后制定學習提綱:三國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們有哪些事跡?三國鼎立之前各自勢力發展情況如何?三國鼎立情況如何?三國各自經濟發展狀況如何?從東漢統一政權到三國鼎立這一階段來看,你認為歷史是在進步嗎……通過所列的提綱,打破了教材的順序,使本課知識通過縱向的學習方式來完成,加強了知識的系統性。
3.收集資料、整理知識。學習提綱擬定后,學生著手進行學習材料的收集。可以通過對在歷史方面有造詣的學者進行專訪,來認識某一歷史背景;可以圍繞某一主題,收集相關的文字材料、歷史圖片;號召學生觀看歷史劇,感受當時的歷史背景,講述歷史故事……
4.師生共同努力,再現歷史情境。通過配樂、圖片、實物、音像素材等,使學生感知歷史。教師要使學生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維最活躍、獲取知識以及表達知識最迫切的狀態下進行學習。
(二)積累知識。課堂上,學生將各自收集到的歷史資料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根據擬定的學習提綱闡述各自的觀點,并且說出能證明自己觀點的論據。論據可以是書中知識的歸納,也可以是文物資料、圖片資料、調查結果的羅列。這一環節,讓學生積累大量歷史知識,把握歷史發展脈絡,避免了死記硬背繁雜歷史知識的現象,達到了主動設疑、質疑、解疑的目的。
(三)理解歷史。通過創設歷史學習氛圍與積累知識兩個環節,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已趨于理性化。教師在點撥和總結的過程中,教給學生解決歷史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使學生能夠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眼光來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培養了學生對歷史的理解能力,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實施原則
1.開放式教學以小組為單位,以學習提綱為線索,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及在課堂中積累知識的能力。以學生為主體并不等于教師就輕松了,相反,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因為開放式教學使學生的思路大大放寬,這樣,我們的教師就不能僅僅拘泥于課本,要有更廣泛的知識面,這樣才能應付課堂中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
2.教師在操作中應注意哪些問題呢?首先,教師的角色應由傳授知識者變為促進者、引導者。其次,“開放”不等于“放開”,教師心中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案、學案,根據課堂實際情況靈活變通。最后,課堂教學要有情境性。歷史知識頭緒多、內容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注重其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更要注重其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讓學生回到歷史中,使其更好地去觀察歷史、運用歷史,最終成為合格的人才。
(作者單位:克東縣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郎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