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學習方式(1erningstyle,又譯為學習風格),是人們在學習時所具有或偏愛的方式,即學習者在完成其學習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具有個人特色的方式。
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強調訓練的價值,強調對已有知識的掌握,但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創新——知識的創新,這導致我國的學生慣于“機械接受式”的學習方式。機械地記住很多東西,雜亂地放在頭腦中,沒有思考,沒有大腦的深加工,到頭來所有的寶貴知識都只能是擺設,毫無價值可言。這也正是為什么我國基礎教育教導出的孩子個個“知識豐富”、“訓練有素”,但創造力卻不高的原因。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我國學生學習方式上存在的弊端給予批判,并強調引導學生采用發現式、探究式等方式進行學習,改變接受式、“填鴨式”的學習方式。那么如何轉變舊有的學習方式呢?本文試圖從學生進行小課題研究方面來闡釋此問題。
長期以來,學生學習似乎與研究無關,搞課題似乎是大人的事,其實不然。我們的學生也應該大膽假設,提出疑問,進而期待問題的解決。小課題研究是學生通過自己的積極思考,躬身實踐而獲得知識的學習方式。目前,進行小課題研究已經成為國內外教學中作業布置的一個重要趨勢。
小課題就是指上課時教師布置的需要學生動腦思考才能完成的課外作業。比如說,化學課上,教師把“大氣污染”以小課題的形式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查找線索,翻閱資料,研究資料,或進行實驗研究來學習知識,就是一種典型的小課題研
小課題研究的具體操作程序如下:
(一)確定課題
課題由教師在課堂上提出。教師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考察、創設情境、捕捉時機等方式引導學生確定研究范圍和主題。課題應該是貼近生活的,要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來源,最好是那些對學生自身、家庭、學校以及所在社區具有實際意義的課題。一般來說,課題可以包括四個部分,即: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怎樣研究、研究的結果是什么等。
(二)制定計劃
課題確定后,學生就應著手制定具體的、可行的、有效的研究計劃。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宏觀的藍圖,以明確自己的階段性任務,這樣有助于研究的順利展開。
(三)收集資料
根據計劃的安排,學生通過圖書館活動、上網查詢、參觀訪問、實驗操作等多種途徑和渠道廣泛收集資料。
(四)總結整理
面對各種收集到的資料,學生要仔細分析,認真研讀,形成自己的認識與評論,將自己的結論與具體資料有機融為一體。在這一階段,學生要整理、分析所收集的資料,不斷驗證自己對所研究問題的看法、假設,最后綜述資料的觀點,提出自己的認識和見解。
(五)交流評價
交流是觀念、智慧的分享。學生把獲得的成果拿到教室,呈現在大家面前,師生一起交流、探討,總結經驗,以期待今后有所提高。
小課題的研究有以下優點:1.問題思考空間和余地較大,有助于學生發揮自己的潛力;2.小課題學習是一種研究性學習,學生經歷一個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得出結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會一些探索的方法;3.學生自主作業,有利于其實踐能力的提高;4.對小課題的評估主要不是看結果,而是注重過程,在不損害學生積極性的同時,又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5.小課題研究過程靈活、有趣,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6.小課題研究可以持續幾周或幾個月,時間可自行安排。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第30中學 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系)
責任編輯/周群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