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習目標:
1.品味作者深情、綿密的語言。
2.體味作者對生命的感悟。
二、預習要求:
1.結合文前“自讀提示”和課后題,閱讀課文,初步體會文章的內涵和情感。
2.閱讀《秋天的懷念》等。
三、教學設想: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重視學生自己品味,教師點撥到位,積極引導學生感悟、評價、討論。
四、教學過程:
1.導人:
穿過人生的蒼茫風雨,有一些堅毅的背影,我們永遠無法忘卻。貝多芬兩耳失聰,卻在無聲的世界里尋找聲音的旋律;張海迪下肢癱瘓,卻在人生的道路上比常人走得更遠;朱彥夫失掉了雙手,卻寫出震撼靈魂的《極限人生》;海倫·凱勒雙目失明,卻在事業的道路上叩響了光明之門。他們雖然面對的是不幸的生活,卻扼住了“命運的咽喉”,譜寫出了人生的光彩華章。今天我們學習的《我與地壇》的作者史鐵生也是一位生活的強者。讓我們一起來關注史鐵生的有關情況。
2.簡介作者(屏幕顯示史鐵生畫像):
史鐵生,清華大學附屬中學畢業后,于1969年去陜西延安插隊,21周歲的那一天因腿部疾病回北京住進醫院,從此他再也沒有站起來過。他是當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他是這樣詮釋自己名字的:“心血傾注過的地方不容丟棄,我常常覺得這是我姓名的昭示,讓歷史鐵一樣生著,以便不斷地去看這些文字。不是不斷地去看這些文字,而是借助這些瞞跚的腳印不斷地去看那一向都在寫作的心魂,看這些心魂的可能與去向。”
史鐵生面對殘疾曾彷徨、苦悶過,但最終他還是面對苦難頑強地活了下來,并拿起筆走上文壇。從苦悶、彷徨到精神的再生,史鐵生經歷了痛苦的思索。讓我們一起走進記錄他心路歷程的散文《我與地壇》,解讀他對生命以及人生意義的感悟。
3.整體感知:
文章分為兩大部分,分別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第一部分寫了我與地壇;第二部分寫了我與母親。
4.研習課文:
導讀第一部分:
(1)請快速閱讀第一部分,思考“史鐵生為什么喜歡地壇”。
明確:①有宿命的味道,這古園仿佛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年;②地壇是一個寧靜的去處,可排遣因殘疾帶來的苦悶。
(2)安謐、寧靜的地壇給了史鐵生什么啟示?
明確: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陶臨的節日。(讓學生反復誦讀并闡釋對這段話的理解。)
(3)地壇的哪些方面給了史鐵生以生命的啟示?
明確:①鮮活的自然(三段景物描寫);②古老的民族文化(出示有關地壇的資料)。
除了生生不息的自然給了史鐵生以生命的啟迪之外,地壇所蘊涵的民族文化及文化中滋養的民族精神也給了他無盡的啟示。在遇困難不低頭,遇挫折不彎腰,勇往直前、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的靈光輝映下,史鐵生從自虐走向自強,完成了他精神上的蛻變。可以說,史鐵生的血管里流淌著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血液,在他身上閃爍著這個古老民族堅韌不拔的精神。
(板書:“地壇——民族的根”。)
過渡:地壇是史鐵生精神得到滋養的一個重要驛站。在他艱難跋涉的歷程中,還有一個人給了他許多關愛、許多扶助、許多鼓勵,這個人就是他的母親。
導讀第二部分:
(1)請閱讀第二部分,畫出最令你感動的描寫母愛的句、段。(學生自讀,教師選段范讀。)
(2)請學生談一談感動的理由。(學生踴躍發言。)
(3)在母親那里孕育生命,在母親的呵護下瞞跚走步,在母親關愛的目光里長大成人,我想每一位同學對母愛的感受都是真切的,對母愛的認識都是深刻的,請結合自身實際談一談對母愛的感受和認識。(學生相繼踴躍發言。)
(板書:“母親——生命的根”。)

闡釋板書含義:
①史鐵生這顆受傷的心,在地壇和母親的呵護下,獲得了慰藉,得到了重生。
②地壇以民族的博大胸懷、母親以無私的愛把我捧在掌心。
(4)放MTv《懂你》烘托氣氛,出示汪國真的《心靈的廣場》將氣氛推向高潮:我們的歡樂是母親臉上的微笑我們的痛苦是母親眼里深深的憂傷我們可以走得很遠很遠卻總也走不出母親心靈的廣場(來風華老師的這堂課獲第五屆全國語文教學藝術觀摩賽一等獎)
(作者單位:山東省沂南縣第1中學)
責任編輯/郎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