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認為閱讀教學是對話的過程,閱讀應成為教師和學生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是豐富自我與自我發展的過程。因此閱讀教學(尤其是閱讀文學作品)更應重視學生獨特的感情體驗和人生感悟。怎樣才能真正實現學生、教師、文本之間三者對話,使學生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和人生感悟,是值得深思與探究的問題。
激發聯想,鼓勵想像,是實現學生和文本之間對話的良好途徑。所謂聯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到其他相關的人或事物的心理過程。所謂想像,是指在頭腦中改造舊表象,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當展開想像時,記憶中的表象由模糊變為清晰,由單薄變為厚重,新形象隨著舊表象的改造而不斷生成。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家庭背景、人生經歷、生活體驗、社會地位、學識水平、興趣愛好、性格品質,閱讀同樣的文本自然會產生不同的感悟。這種獨特感悟的獲得依賴于聯想和想像。其實每個人在閱讀過程中都自覺不自覺地聯想到自己的生活,或者是以前讀過的文章、看過的影視作品,或者是聽說的故事、經歷過的事情。學生應通過聯想和想像進入作品的情景,甚至覺得自己儼然成了作者筆下的人物,正在經歷著他們所經歷的一切,感受著他們感受到的一切,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完成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閱讀一般的文章離不開聯想和想像,鑒賞文學作品更是如此。文學具有情感性、虛構性、形象性,文學作品強調藝術想像和虛構,強調作家的藝術加工。文學創作的過程即是作家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提煉生活、藝術再造的過程。我們鑒賞文學作品,只有將文學還原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還原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還原為真實的生活,才能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獲得獨特的審美享受和人生感悟。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啟發學生進行豐富的聯想,鼓勵他們進行大膽的想像,在文本與學生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引領學生進入作者的心靈世界,讓他們能感受到與作者面對面交流的快感與愜意。
要想完成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則需要師生共同轉變觀念,營造一種和諧、民主的閱讀氛圍。其中教師的作用尤為重要,要打破以前的條條框框,構建一種真正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重要的是教師要更新觀念、轉變角色,由課堂的主宰者變為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和參與者。教師呢?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大多習慣于站在“居高臨下”的位置上,先入為主地設計出一系列的討論題,千方百計地將學生引入事先設計好的“圈套”中來,想方設法地誘導學生得出自己事先已得出的結論。學生呢?只能被教師牽著鼻子走,看教師的眼神行事,與其說是在發表個人的見解和體會,不如說是在揣摩教師的意圖,試探性地猜測。師生均以這樣的心態對待閱讀,怎能構建真正民主的師生關系,怎能獲得真正獨特的體驗呢?同時學生也應打破以前的條條框框,展示獨特個性,勇敢而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把教師當作一個普通的傾聽者、對話者。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和學生一起讀書、思考、辯論、探究,以平等的心態對待每一個學生。所以,教師既是管理者、組織者,也是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者。 要想使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和獨特的人生感悟,最根本的還是要引導學生積極地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因為獨特的感受來源于對生活深入的思考。每個學生都要通過各種渠道,比如:讀書、看報、參觀、訪談等,來充實生活經歷,擴大視野。只有這樣,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聯想的大門才能漸漸開啟,涌現出一個個鮮活的形象,流瀉出一串串動人的故事;其想像的花園才會絢麗多姿,呈現出一幅幅迷人的畫面。如果學生對周圍事物不聽不聞,懶于思考,那么聯想的路徑便會堵塞,想像的田野變成荒漠,閱讀也將成為無源之水,很難獲得獨特的人生體驗。因此,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尤為重要,在這種關系下,教師才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趣,提高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聯想和想像能力。
(作者單位:阿城市第3中學)
責任編輯/周群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