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官渡之戰和曹操統一北方;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吳三國在發展經濟方面施行的具體政策和措施。
(二)能力培養目標
①在教師的指導下,引導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曹操、諸葛亮等,提高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②指導學生正確分析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提高學生辯證看問題的能力。
③正確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三)思想教育目標
①三國鼎立的局面盡管只延續了幾十年,但從這一段時期中我們不難看出,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統一與融合。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珍惜和平、穩定的大好局勢。
②曹操和諸葛亮是我國古代兩位杰出的政治家。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樹立遠大的理想,并為之努力奮斗。
③公元230年,衛溫率船隊到達夷洲,通過這一史實可以看出,臺灣自古以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1.重點: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2.難點: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3.解決方法:采用問題研討式教學法。(教師針對教材內容設計一些問題,激發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和指導學生帶問題閱讀教材、課件,然后展開分組討論。學生之間群策群力、取長補短,通過合作學習,共同解決重點、難點問題,使學生主動感知歷史知識,通過分析,理解得出結論,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上起到組織、引導、點拔的作用。 )
活動設計:
1課前調查周圍人對曹操、諸葛亮的評價。
2.帶問題閱讀教材,回答問題。
3.按教師引導展開討論,積極思維。
4.觀看多媒體課件。
5.以表演形式再現歷史人物,對歷史人物、事件進行總結。
6.做練習題,設計圖表。
學情分析及解決辦法:
1.根據初一學生的特點,在學習本課過程中,學生可能會在問題的認識和理解上出現困難,但初一學生思維活躍,對新知識、新內容存在著很高的熱情。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入手,通過課件、圖片和片段,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在學生共同研究、討論中,教師恰當點撥得出結論。
2.對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先由學生來回答,學生答不出來的,由教師幫助學生解決。通過對問題掌握、理解較快的學生發言,帶動思維、理解較慢的學生,互相啟發,互相補充,運用集體智慧,共同挖掘問題的內在本質,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教學過程:
一、激情進入:課前播放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片段和主題歌。
二、導入新課:剛才大家聽到和看到的都與三國的歷史有關,那三國又是怎樣出現的呢?
(多媒體打出:①東漢末年黃巾大起義的作用?②你周圍人對曹操、諸葛亮的評價?)
在黃巾起義的沉重打擊下,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北方出現了許多軍閥割據勢力,其中以黃河流域的袁紹和曹操的實力最強。南方經過長期角逐,最后僅剩孫權、劉備兩支勢力,這種分裂割據局面是如何取代東漢政權的呢?歷史上的曹操、諸葛亮又是怎樣的呢?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將會得到正確答案。
(打出本節課標題:“三國鼎立”。)
我國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即: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這時期是我國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時期。
三、學習新課:
(多媒體課件展示:官渡之戰形勢圖及曹操畫像,附《龜雖壽》一詩。選派學生到前面介紹官渡之戰前的曹操和袁紹。)
(一)官渡之戰:
學生看書,注意官渡之戰前后雙方的變化。另派學生演示課件,在官渡之戰形勢圖上介紹官渡之戰的經過。
學生歸納:官渡之戰的時間、地點、交戰雙方結果。[多媒體課件打出:時間:公元200年;地點: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交戰雙方:曹操VS袁紹;結果:曹操以少勝多,打敗袁紹,奠定統一北方基礎。
從結果看,曹操打敗袁紹,為什么能以少勝多呢?
(以小組討論形式對曹操、袁紹進行對比分析,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
袁紹:地廣、兵多、糧足,出兵十萬,但輕視曹操,為人傲慢,聽不進部下的不同意見。
曹操:兵力只有三萬,但他能謀善斷,善于采納部下的建議。
曹操在官渡之戰獲勝后,北方軍閥中再沒有曹操的對手。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此后,曹操陸續消滅了一些軍事割據勢力,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二)赤壁之戰:
(多媒體課件展示:南方的劉備、孫權以及“赤壁之戰” 形勢圖。 )
分析:為什么孫、劉要聯合?為什么火攻?怎樣大敗曹軍?
小組討論,師生共同得出結論:曹軍20萬,力圖統一,孫、劉處于劣勢,不聯合就會滅亡。因此,決定共同聯合抗曹。
曹操:北方士兵大多不習慣水戰,不服當地水土并且疾病流行,曹操本人又驕傲大意。孫劉聯軍分析曹軍實情,依據雙方實力和所處環境,曹軍戰船全部連在一起,采取火攻是最好的對策,結果曹操大敗,倉皇逃回北方,不敢輕易南下。
[多媒體總結顯示:時間:公元208年;地點:赤壁(今湖北嘉魚東北);交戰雙方:曹操VS孫劉聯軍;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強調:赤壁的大火燒滅了曹操的統一大業,赤壁之戰后,曹操再無力南下,從此奠定了曹操、劉備、孫權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
(多媒體課件展示:三國片段并在圖片資料庫中打出曹操和諸葛亮簡介及圖片。)
(曹操——魯迅先生曾說:“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就聯想起《三國演義》,更會想起戲臺上那位花臉的奸臣,但這不是客觀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其實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敝T葛亮——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有敏銳的政治頭腦,千百年來,廣大人民視他為智慧的象征,他懂天文、明地理、通人情,知己知彼,料事如神,運籌帷幄之內,決勝千里之外,他的精神體現了民族的傳統美德,他的才能也是民族智慧的集中反映。)魏
蜀
吳220年
221年
222年曹丕
劉備
孫權洛陽
成都
建業
魏、蜀、吳建國后,三國的統治者都比較注意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
三國的開國君主都堪稱一世明君,他們苦心經營自己的國家,以謀自強,進而侵吞他國做個大一統的帝王。三國對當時中國的社會經濟以及歷史的發展影響深遠。
(三)三國的社會經濟及民族政策:
(學生看書討論,總結出以下結論。)
魏國建立之前,曹操就重視農耕,大興屯田,使流民生活安定下來,魏國建立后,統治者注意興修水利,保護農桑。北方經濟的恢復為重新統一全國奠定了物質基礎。
蜀國丞相諸葛亮獎勵農耕,減免賦稅,蜀錦馳名各地。同時,蜀國還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數民族的關系,加速西南的開發。
吳國特產青瓷,造船業發達。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到夷洲,加強與臺灣的聯系,并與南洋[等地友好往來。
四、總結擴展:
(學生總結,教師補充。)
魏、蜀、吳三國建國后,都在努力發展經濟,強盛國力,把農業放在首要位置上,這是他們的共同點,因而三國時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機的時期。三國的局部統一和相對穩定,既有利于統一局面的重新出現,又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會發展??v觀古今歷史,發展經濟,爭取和平,渴望統一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統一永遠是歷史發展的主流。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必將成為歷史發展規律的再次體現。
五、板書提綱:
第20課三國鼎立官渡之戰200年 袁紹 曹操
曹操大敗袁紹赤壁之戰208年 曹操 孫劉
孫劉大敗曹操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魏
220年
洛陽
曹丕蜀
221年
成都
劉備吳
222年
建業
孫權魏蜀吳經濟的恢復和發展:1.曹魏重視農業。2.諸葛亮治蜀。3、孫吳開發江南。
六、鞏固練習:
(多媒體課件打出練習題,兩組搶答,男女生各為一組。)
(作者單位:大慶市第46中學)
責任編輯/郎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