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課程改革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新的課程改革開始時間不長,目前,學生自己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不是很強,要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交流信息的能力,教師就要加強指導,教師搭好臺,學生才能唱好戲。下面以大慶市第69中學閻鳳蘭老師給學生上的《關注環境感受環境保護環境》為例,談談教師如何用“四個指導”培養學生收集、處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一、指導學生多途徑獲取所需信息
有的學生一聽說收集信息就認為無非是上網查資料。實際上,獲取信息的途徑除了上網還有很多,如:報刊雜志、電視廣播、社會調查等。教師要指導學生多渠道、多途徑地獲取所需信息。
1.教師指導學生從報刊雜志、新聞媒體上獲取信息
根據所需資料的內容,教師可以提供給學生大量的閱讀參考書目,如有條件,教師最好把這些報刊雜志等直接借給學生去閱讀,指導學生精讀與細讀相結合,并且讓學生摘抄有用的信息。有條件的學校,教師也可以帶學生去閱覽室、圖書館等地閱讀、借閱,然后根據需要,摘抄有用的信息,這樣的集體行動會減少學生以個體為單位獲取信息的困難性。
此外,教師也可以向學生推薦優秀的電視節目、廣播等,指導學生記錄自己所需信息。
2.教師指導學生從互聯網上獲取信息
當今的社會是個信息社會、網絡世界,有條件的地區可以指導學生從網絡上獲取信息,這是一個很快捷的獲取信息的方式。網上的信息量非常大,有的學生面對如此豐富多彩的網絡無從下手,所以,教師就應針對一部分學生網絡操作能力弱的現狀,向學生講解必要的從網上獲取信息的方法。
在閻鳳蘭老師的《關注環境感受環境保護環境》一課中,全班分成了四個小組,其中探究白色垃圾和廢舊電池的小組,所用的信息大約有一半都是從網上獲取的。網上的信息量大,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需要去下載,不要盲目下載,否則,會給整理資料帶來很多的麻煩,而且,盡量做到一邊下載一邊歸類。如在前邊提到的探究白色垃圾的小組,他們就是一邊下載,一邊分類,并且配備了專門負責分類的同學。
3.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問卷、調查等方式獲取第一手直接信息
以上獲取的信息都是屬于間接的,教師在指導學生獲取間接信息的同時,還要指導學生盡可能多地獲取第一手的直接信息。這樣信息的來源會更可靠。
直接獲取信息的方式也不少,如:調查、問卷、實驗、采訪等。在《關注環境感受環境保護環境》一課中,教師就指導學生做了許多的調查、采訪。如:探究大慶市水問題小組的學生采訪了大慶市水務局的領導,全面地了解了大慶市水資源的現狀、水污染的防治、黎明河的治理等;探究白色垃圾的小組調查了大慶市的許多飯店、食堂等,了解了一次性飯盒的使用情況;電池小組還去了環衛所,了解了大慶市關于電池回收方面的一些打算,并在班級里搞了一個“家庭年使用電池量”的問卷調查。
教師在指導學生獲取第一手信息時,還應提醒學生注意信息的獲取面。調查的范圍越廣越好,盡量選擇有代表性的典型事物作為參考,防止以偏概全。
二、指導學生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得出結論
學生獲取信息后,下一步就是要對這些信息進行整理、編輯。有時是直接交流這些整理后的信息資料,但在很多時候,比如在探究學習的課上,還要指導學生分析信息,得出自己的結論。
1.整理、歸類
在收集信息時,對于資料較復雜的,要仔細地分好類。如:在前面提到的白色垃圾小組就一邊收集一邊把他們收集到的信息分成了:白色垃圾危害類、白色垃圾處理類;而探究大慶市水資源現狀的小組最后把他們的資料分成世界水、中國水、大慶水、關于水的問題、關于節水的建議五組。
2.分析、處理
有的信息本身就有結論,如有關“中國水”的資料,除了信息本身的數字說明外,最后的結論“中國是一個缺水國家”,同樣也可以拿來直接引用。但是,對于學生自己收集的第一手信息,大多數是要經過處理、分析的。如電池小組通過問卷調查獲得的大慶市家庭年平均使用電池量的一些數據以及學生在校園搞的小測試等,都要求學生對得到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計算,最后統計出所要的數據來。
3.得出結論
指導學生在整理、分析的基礎上,得出自己的結論。這往往是收集信息最終的目的。
如探究大慶市水資源的小組,他們收集大量關于節水的好辦法,但他們并沒有只停留在向學生介紹這些辦法上,而是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對大慶市節水的建議:安裝節水裝置、限量用水等;電池小組根據自己收集、整理、分析的信息,最后得出了大慶市家庭年使用電池量為x x。這些結論就是借助學生收集的第一手信息和間接信息得出的。
教師在這一環節中,要注意指導學生使用信息的準確性,得出的結論要來自所收集到的信息,切忌把得出信息的過程當成是材料的簡單堆砌。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想像,大膽創新。
三、指導學生分組
新的課程改革強調培養學生的交流與合作能力,而在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能力時,教師最好是指導學生分組去做,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協作能力,還能使學生人人都能參與、個個有事可做,做到全員參與,關注每個學生。
人數根據班級人數、要求內容不同,可以分成4~6人型的小組,不能太多(多了,有的學生就會偷懶),也不能太少(少了,不利于合作,并且每個學生負擔太多,完成任務就會困難)。分組時,教師會遇到一些困難(有的學生不愿和某個學生一組,有的學生大家搶著和他一組),所以,教師要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要求大家有集體協作精神,有團隊精神,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分工教師應注意把全班學生根據各自的特長分成能力均衡、搭配合理的幾個小組,建立小組合作制。教師引導學生在小組內部要有明確的分工,要有具體的合作,分工與合作相結合。如:在《關注環境感受環境保護環境》一課中,小組成員分工就很具體:對網絡很熟悉的學生就負責上網查資料;有的負責統計數據;有的負責分類;有的負責收集第一手信息;有的負責制作課件……最后大家聚到一起分析信息,得出最后的結論。與此同時,還可以適當地滲透一點小組間的競爭意識(小組內部互評、自評,小組之間的互評、自評),把每個學生的分工、完成情況做好記錄,以此來激勵學生。
四、指導學生有效地交流
學生收集信息、得出結論后,教師要給學生一個展示成果的平臺,以完善、修正自己的觀點。
如果收集信息的目的僅僅是教學的一個環節而讓學生豐富某一方面知識的話,那么教師就可以根據需要在課堂上隨時提供給學生交流他們所獲得信息的機會;如果是研究性學習,那么,收集信息、得出結論后組織學生在班級上交流課,這樣就會更直接、快捷,會起到很好的效果。前面提到的《關注環境感受環境保護環境》一課,我們就是在班級上的交流課。無論是哪種面對面的交流,教師都要提前要求各組做好準備,并指定小組代表發言,而不是輪流發言。
總之,信息的獲取過程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轉變了教師以往的灌輸式教學方式,轉變了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始終牢記:收集、處理、交流信息能力的培養就是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重體驗的學習方式,能讓學生去做的,教師決不要代替。教師搭好臺,讓學生唱好自己的戲。給學生一席空間,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留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思考;給學生一個方法,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些關愛,讓他們自己慢慢長大!
責任編輯/郎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