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眾所周知,這是素質教育所倡導的中心思想。思想政治課若單純灌輸,照本宣科,那將使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假使教師經常靈活變換教法,把學科內容與學生興趣結合起來,激活政治課,提高教學質量,那必將教導很好的教學效果。下面結合我們的教學實踐和體會,舉例加以說明。
教師可以運用語文知識,辨析哲學道理
教師可一改往常的“論說式”教學模式,而采用評說故事的方法來導人新課。利用故事的趣味性,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節內容的學習上來。如,講解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時候,先為學生講述一段《夜蝴蝶拯救澳洲大陸》的故事,學生邊聽邊思考,從真實的故事中初步認識到夜蝴蝶、仙人掌、牧場、生物學家、澳洲大陸等聯系,從而掌握了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是普遍聯系的唯物辯證法觀點。
我國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作了大量飽含深刻哲理的詩詞。教師可用詩歌對比教學法輔助哲學課的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會課本的觀點。如,講人生觀、世界觀的不同對意識的影響時,教師可投影陸游和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然后讓學生指出在各自的詞中不同的思想感情,并說出其中的原因,使學生在領略詩人情懷的過程中悟出哲理,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師可以通過考究歷史事實,說明黨的路線、方針
如,在講解我黨的基本路線時,為了突出“一個中心”的重要性、全局性,教師可以按照歷史年代回顧我國自1949年建國后至今的重大歷史事件:1950—1953年,抗美援朝,沖擊了經濟建設;1953——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農業發生了重大變化;1957年,大躍進,影響了經濟建設;1960年大災荒,耽誤了經濟建設;1964年,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剛要恢復生產;1966年文革浩劫,十年間生產和基本建設幾乎全部癱瘓;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全國的工作中心重新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從此,黨的基本路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指引著全國人民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就,尤其是改革開放20年。最后,教師可設問:“同學們,你們說,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重不重要?”這樣,通過考究歷史事實,引導學生掌握、理解黨的大政方針,學生印象更為深刻。
教師可運用化學元素周期表,講清質量互變規律
教師可講述:門捷列夫的化學元素周期表,真是大有學問呢!這其中有很多規律可循,“質量互變規律”就體現在其中。同學們一聽政治教師講化學,覺得很新鮮,于是聚精會神地聽起來。教師可打開早已準備好的化學元素周期表,指著第三周期中的元素講解:“這些化學元素的原子核電荷數隨著量的變化,化學性質也隨之變化,從鈉元素到氯元素,金屬性質逐漸減弱,非金屬性質逐漸增強,并由金屬元素變為非金屬元素,一直到氬變為惰性元素,最終發生了質的變化。元素周期表上的這個變化規律,形象地說明了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的道理。”通過這一巧妙的教學設計,學生興趣盎然,獲益匪淺,而且還會更加喜歡上政治課。
借助美術,引導學生思索
教師應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學生為主體授課,使學生參與到教師設計的實踐活動中去。教師在講“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時,可布置全班學生每個人畫一個自己心目中的鬼,然后引導學生分析:你為什么這樣畫呢?鬼的各部位原型是什么?大腦在其中起什么作用?為什么同學們畫的不一樣呢?通過教師的設問,學生思考,得出結論: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內容是客觀的。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悟了新課的大致內容。
(作者單位:黑河市職教中心學校 五大連池市華山監獄中學)
責任編輯/郎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