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各糕餅店、酒樓門口,張貼著預訂月餅的海報,電視上的月餅廣告也紛紛出籠,像是一聲聲鑼鼓喧天,不斷嚷嚷,秋天來了。
從中醫(yī)節(jié)氣看,中秋之前算早秋,在廣州不太能感受“一葉知秋”的意境,倒是秋老虎的威力,悶熱十足。
然而一過中秋,天氣明顯轉涼,早晚溫差大,人體新陳代謝漸緩,尤其老人、小孩,抵抗力弱容易感冒、咳嗽。除了上呼吸道毛病外,有些人甚至會皮膚干燥,或腹瀉、便秘等腸胃功能失調。
秋燥傷人
造成這些疾病的原因是秋燥,不同于夏天雨水多,濕度高,秋天氣候干爽,燥氣為主。
燥,呈顯在身體的癥狀多是:發(fā)炎、腫痛、干。
古書《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到:“燥勝則干”,中醫(yī)學認為秋氣與人體的肺臟相通,如果肺氣太強,容易口干舌燥、干咳、喉嚨痛。肺在五行屬金,金克木,木在中醫(yī)屬肝,如果肺氣過強容易傷肝木,產生虛火、肝火。
身體的血、津液與痰是一體的,會互相轉化。當負責藏血的肝功能弱時,身體血液循環(huán)不良的地方津液就不足,自然導致皮膚干燥、口渴、失眠、大便干解。
南方的秋天短,有時不太明顯,但從養(yǎng)生角度卻很關鍵。因為由漫長酷熱轉冷冬的短暫交替,正考驗身體機能,要能儲存能量安度寒冬,就得從涼意甚濃的秋天保養(yǎng)起。
七招讓你天涼好個秋
第一招:少辛增酸 忌寒涼
秋天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避免燥邪傷害。少攝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強肝臟功能,因為中醫(yī)認為“肺氣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強肝木”。
從食物屬性解釋,少吃辛,以免加重燥氣。多吃酸食有助生津止渴,但也不能過量。
有些人愛吃酸梅止渴,其實酸梅屬于堿性,吃多了影響腸胃道消化機能,容易發(fā)生潰瘍,一旦天氣更冷,罹患消化性潰瘍的機率大增。
至于脾胃保健,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生菜沙拉等涼性食物。就太陽能量來說,秋天陽氣漸收,陰氣慢慢增加,不適合吃太多陰寒食物。菜最好過個火,燙一燙再吃。
尤其應避免瓜果,因為“秋瓜壞肚”,像是西瓜、香瓜易損脾胃陽氣。不妨適量吃蘋果、柿、柑桔、梨、葡萄和龍眼。
順著大自然節(jié)氣吃當令水果最好了。現(xiàn)代人因為運輸方便、科技發(fā)達,可以輕易吃到其它季節(jié)盛產的水果,反而容易吃錯食物。
貼心小秘方:
*可滋陰潤燥:銀耳、甘蔗、芝麻、梨、菠菜、豆?jié){、蜂蜜、藕等。
*偏酸性水果:蘋果、葡萄、石榴、楊桃、檸檬、柚子、山楂等。
*辛辣食物少吃:姜、蒜、韭、椒、蔥等
第二招:養(yǎng)陰補氣
中醫(yī)不反對秋天進補,但了解自己是哪種體質很重要,因為“補”的內容也各異。
有時出現(xiàn)上呼吸道毛病,以為感冒,其實不然。而是有些年紀大的人唾液腺分泌較少,容易眼睛干澀、干咳舌燥,并沒有出現(xiàn)紅腫痛的發(fā)炎現(xiàn)象,中醫(yī)稱為“陰虛”,要適度服用養(yǎng)陰藥,以改善體質。
如果屬于過敏體質,著重“補氣”,要偏向溫補,忌吃寒涼食物。
經(jīng)常腹瀉等腸胃功能不好的人,建議多補鰻(最好清蒸)。
貼心小秘方:
*常見的養(yǎng)陰藥:枸杞、玄參、玉竹、麥冬,可促進唾液腺體的分泌,可潤喉,也具有免疫調節(jié)的作用。
*常見的補氣藥:人參、黃耆、白朮、茯苓(不過,在劑量上難以拿捏是否適合自己體質,不論食補或藥補,最好找專業(yè)中醫(yī)師問診。)
第三招:情緒保守,收斂元氣
依照自然界律則,秋天陰氣增、陽氣減,對應人體的陽氣也隨著內收,為了貯存體內陽氣,要早睡早起。
《皇帝內經(jīng)》記載:“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
在秋主“收”的原則下,情緒要慢慢收斂,凡事不躁進亢奮,也不畏縮郁結。心要清明,性保持安靜,在時令轉變中,維持心性平穩(wěn),注意身、心、息的調整,才能保生機元氣。
第四招:適當?shù)倪\動
廣州秋天不算太冷,空氣品質較佳,不妨多接近自然、多運動,吸收天地精華。尤其伸展動作,可幫助拉身,維持身體靈活度,滋脾補筋,強化循環(huán)。
伸展具有“運化作用”,能收斂心神。運指呼吸,“運之始暢”,意思是呼吸一旦舒暢開來,“化之始通”,從呼吸帶動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腸胃消化到內分泌系統(tǒng),一路順暢,氣血循環(huán)自然活絡。
要注意的是,早晚較冷時,不要在外面運動。尤其老年人,容易受寒,需調整運動方式。
貼心小秘方:
*早晚天冷:建議在室內運動,如氣功、太極拳、八段錦或瑜伽等。
*白天戶外:建議老年人多緩步走,年輕人可快步走,走到微喘或微微出汗。可增強心肺功能、調整氣血。
第五招:穿明亮衣服
有種說法,秋天要多吃白色食物,這是延伸自五行理論(“木火土金水”對應“青赤黃白黑”再對應“肝心脾肺腎”)。
然而中醫(yī)有另番詮釋。
秋與白,有點穿鑿附會,尤其白色食物多偏寒涼,像白菜、蘿卜這類,吃吃當然不錯,可是如果屬于過敏體質,會愈吃愈嚴重。顯見中醫(yī)理論絕非一板一眼,必須適個別體質而異。
秋天萬物枯敗,充滿蕭瑟肅殺氣氛,情緒容易受影響。五行中既然秋天對應白色,代表清爽、明亮,多穿白色、亮度高的衣服,讓心情更愉悅輕快,別人看起來也較有生氣,不致死氣沉沉。
第六招:強身健肺養(yǎng)生功
秋氣通肺,秋燥易傷肺,因此秋天首當保養(yǎng)肺臟,以下介紹兩種養(yǎng)肺功法。
高甩兼容法
功效:能擴展心、肺脈及肝、脾、胃功能,有助于神智清明,身體輕盈靈活。
步驟:
1.眼神平視,吸氣,兩手順勢甩高過頭,身體向上挺拔。
2.吐氣放松,兩手平均朝身后下甩。
3.如此來回運作,連續(xù)約十分鐘。
嘶泄肺盛法
功效:能幫助情緒內斂、收攝平和。
步驟:
1.兩腳平行與肩同寬。
2.吸氣時手心上捧,順勢在胸前翻掌,掌心朝外。
3.呈“嘶”字口形不發(fā)出聲音,緩緩吐氣,兩手向兩側平推伸直,然后慢慢放松。
4.兩手放下,身形回正。
第七招:秋季養(yǎng)生食譜
潤膚止癢粥
功效:補血養(yǎng)肝,滋陰潤燥,止膚癢。
適應癥:皮膚干燥、搔癢脫屑、大便干燥等屬肝腎不足者。
材料:炙首烏5錢、百合3錢、白果2錢、黃精5錢、紅棗10顆、梗米(糙米)1杯、蜂蜜適量。(4~5天份)
做法:
將炙首烏、黃精放入紗布袋內。
鍋內加12杯水與上述藥材、梗米熬煮成粥,待涼后加入蜂蜜調味后即可食用。
清蒸鱸魚
適應癥:這道菜味清淡,鮮美,適合脾胃虛弱,食少泄瀉及易水腫的體質者。
材料:鱸魚一條約1斤,姜3~4片,調味料為鹽及米酒各少許。
做法:
鱸魚去內臟、洗凈,用鹽及米酒抹勻、腌幾分鐘。
姜帶皮洗凈,切片或切成姜絲,鋪于魚上,放入電飯鍋蒸即可。
滋陰銀耳羹
功效:滋陰清熱,益氣養(yǎng)血。
適應癥:適于疲倦少氣,干咳少痰,口干舌燥,煩熱多汗,大便干結等癥狀。
材料:沙參2錢、新鮮山藥半斤、玉竹5錢、麥冬5錢、紅豆1兩、白木耳15克(干品)及適量冰糖。(4~5天份)
做法:
先將山藥洗凈,切塊,白木耳泡軟。
將沙參、玉竹和麥冬放入藥袋中,加適量水熬煮約1小時,湯汁備用。
將紅豆放入鍋內,加水浸泡1小時,開大火煮滾,轉為小火,煮10分鐘后,熄火燜約1小時。
藥湯開大火,加入紅豆、山藥及白木耳,煮滾后轉為小火,熄火后燜約30分鐘。
秋季養(yǎng)生茶:桑菊茶
功效:潤肺止咳、清利頭目
適應癥:為秋季常用養(yǎng)生抗感冒方,一般人均可食用。如果體質較虛寒,可減少綠茶沖煮時間,以免過于傷陽氣。
材料:菊花20克、桑葉20克及綠茶15克。
做法:將這三樣材料放入清水燒開,去渣,即可飲用。